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泥巴糊涵洞”為何不怕驗收
總投資87億元、穿越晉西黃土高原和呂梁山山地的太原至興縣鐵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設六個涵洞,涵洞的關鍵部位臺背本應采用優(yōu)良材料填筑,卻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黃土所替代。根據(jù)施工者的實名舉報,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條正在建設的鐵路潛藏的質量問題令人驚心,連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夢驚醒”。(6月30日《經濟參考報》)
一條被列為省重點工程的鐵路項目,卻被曝出存在“泥巴糊涵洞”的驚天內幕。無論如何,這樣的“黑洞”出現(xiàn)在“人命關天”的鐵路建設中,它對于人心與底線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但事實上,如此“觸目驚心”并非第一次出現(xiàn),前有“騙子承包,廚子施工”,“靖宇至松江河線工程”用石頭填充橋墩,今有“太興線”用泥巴糊涵洞,個中荒謬已是畢現(xiàn),其中可能牽涉的工程腐敗,更是給人留下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然而,較之于往常一些“豆腐渣”工程中所出現(xiàn)的“層層分包”的通病,這起事件卻可算是一記特例:讓人無法直視的“偷工減料”,與監(jiān)理監(jiān)工的“沉默”,并非是因為工程層層分包帶來的利益分割,而是源自項目部的直接“授意”與“打點”,而“看不下去”的施工方終于成了打破黑洞的舉報者。于此所衍生的一個疑問是,如何偷工減料到連施工方都“常被噩夢驚醒”的“豆腐渣”工程,項目監(jiān)管者與業(yè)主單位,卻仍能夠泰然自若地鋌而走險?
從監(jiān)理到監(jiān)工再到業(yè)主單位的集體淪陷,個中有著怎樣的驚心黑幕與內幕交易,無疑需要深挖。然而,審視這類案件不可忽視的一個視角是,這樣的“犯罪”工程,項目方又何以篤信能夠通過驗收?換言之,如果這類“草菅人命”的工程最終不可能通過驗收,還會有如此多的“前腐后繼”者嗎?
目前可以查到的一份《鐵路工程項目竣工驗收組織機構》的文件顯示,鐵路竣工驗收采用建設單位組織專家檢查、政府驗收的方式,建設單位驗收工作在鐵道部建設、運輸主管部門指導下實施。也就是說,這種極度重要且高度專業(yè)化的工程驗收工作,歸根結底仍屬于由工程建設單位自行組織,并在鐵道系統(tǒng)內部進行。如此極具內部驗收色彩的“最后把關”,是否間接放大了“偷工減料”者的僥幸心理?甚至是間接縱容了各方利益對于工程質量的腐蝕?對此雖尚未針對性的調查證明,但于高居不下的工程腐敗之下,此種驗收體制,顯然存在反思與改進的空間。
目前很少有公開的鐵路項目未能通過驗收的案例,反倒是類似“偷工減料”觸目驚心到施工者都無法沉默的案例,重復被揭露。而最近的也屬于為數(shù)不多的鐵路項目未能通過驗收的案例卻是——2013年廣佛地鐵開通兩年半,被曝尚未通過國家驗收。而對此,僅僅是負責運營管理的廣州地鐵公司方面回應,廣佛地鐵首通段確實還沒驗收,但“運營不受影響,安全是有保障的”。未通過驗收的原因不詳,且相關驗收部門也未作出回應——如此含混之狀,恐怕很難與目前鐵路工程中的施工腐敗完全撇清關系。
鐵路項目的施工時間長、涉及的利益程序與鏈條也較龐大,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出差錯,都最終會導致“人命關天”的豆腐渣工程。就個案來說,從項目業(yè)主到監(jiān)管的利益鏈條需要及時厘清,“施工單位偷工減料省下來的錢進了誰的腰包”需要大白于天下。但就此類現(xiàn)象而言,如果最終的驗收環(huán)節(jié),不能真正成為鐵路工程的終端安全閥,那么,一切的過程監(jiān)管,都很難說發(fā)揮真正的作用。這是不言自明的常識,卻也是在多起鐵路項目“黑幕”中仍需要重新厘清與關注的關鍵所在。(朱昌俊)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太興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