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策論
以明確的邊界和程序防權力“任性”
正在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草案中規(guī)定,地方政府規(guī)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增加其義務,引發(fā)各界關注。這意味著,一些限行、限購、限貸等地方限制性行政手段,今后將不能再“任性”。(12月28日《解放日報》)
近些年來,從車輛限行常態(tài)化到房地產(chǎn)限購、限貸,地方政府的限制性行政手段越來越多。對此,坊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很多專家認為限行、限購等涉嫌違法,理由是沒有獲得法律授權,侵犯了公民財產(chǎn)權等;也有法學專家認為不違法,理由是這屬于政府處置權范疇,政府有這種變通的權力。
從依法治國的角度來說,地方政府隨意采取限制性行政手段,可能確實不合理不合法。因為地方政府的權力只有在受到法律嚴格約束的情況下,才不會損害公民權益。即使限行、限購是為了公共利益,但地方政府在正式采取這些措施之前,也必須要拿出法律依據(jù),通過法定程序之后行使權力,而不是“任性”地限這限那。
因此,這次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嚴格規(guī)范地方政府權限以保障公民權益,一旦獲得通過,將是一次巨大的進步。但也要注意到,相關法律必須要保持統(tǒng)一。比如,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第45條是授權條款,即授權地方政府可以限制機動車通行。相關法律最終不能“打架”,限制地方政府限行手段應成為法律共識。
雖然限制地方政府限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但不等于徹底“限死”了地方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地方性法規(guī)獲得授權。如果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條件尚不成熟,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guī)章——但這有兩年期限。也就是說,現(xiàn)行法律已給地方政府通過規(guī)章來限行留下了一定空間。
另一方面,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第72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據(jù)重污染天氣的預警等級,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根據(jù)應急需要可以采取包括限制或者禁止部分機動車行駛等應急措施。”這意味著,在情況緊急的時候,地方政府也可以采取臨時限行措施。
這些都說明,立法者考慮問題比較全面,既嚴格限制地方政府的權力,又給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空間。從某種程度而言,這讓公民權益與政府權力實現(xiàn)了一種“平衡”。相比目前而言,這種進步至少體現(xiàn)在兩點:一是把政府權力關進了法律的籠子;二是公民相關權益在法律上獲得了保障。
在筆者看來,規(guī)范地方政府權限,關鍵在于三個方面:首先,法律要明確地方性法規(guī)與地方政府規(guī)章的邊界,或者說政府權力的邊界——哪些公共事項由地方性法規(guī)授權,哪些由地方政府規(guī)章授權,必須明確。顯然,地方政府自我授權事項越少越好,凡是涉及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事項,都應由國家法律及地方法規(guī)授權。
其次,法律要明確地方政府實施限制性行政手段的程序。比如說,今后地方政府想限行、限購,不能由地方政府關門決策,而是要根據(jù)法定程序進行決策。那么,法律不僅要明確決策的具體程序,還要明確決策的形式,以及由誰參與決策等。只有科學化、民主化決策,才能確保決策的程序正義。
另外,法律還要明確執(zhí)法監(jiān)督檢查和責任追究。眾所周知,以前一些地方政府的行為,嚴格說來已涉嫌違法違憲。所以,在相關法律限制地方政府權力的同時,為防止修訂后的法律成為擺設,必須在法律中強化執(zhí)法監(jiān)督檢查和問責——凡是沒有依法辦事的地方政府,理應依法問責。
編輯:曾珂
關鍵詞: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防權力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