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申遺是經(jīng)濟” 大運河絲綢之路申遺結(jié)果急待揭曉
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說起“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們都是人類社會遺留至今的文化遺產(chǎn),它們的偉大遺存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是各民族開拓進取、兼容并蓄的輝煌印記。但是,原本計劃于北京時間昨晚公布的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項目申遺結(jié)果再度延后,由于進度一再拖延,世界遺產(chǎn)大會尚未開始審議中國的項目。也因此,昨天的整個過程,可以歸結(jié)為一個字:那就是,等。
從北京時間前天晚上8點開始,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40個備選項目就進入了最為緊張也是最為關(guān)鍵的議程,由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投票,產(chǎn)生新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我國今年有兩個項目申報,一個是大運河,一個是絲綢之路。
按照規(guī)定,每年每個國家只有一個文化遺產(chǎn)的申報名額,也因此我國今年的名額,給了大運河。而絲綢之路則是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申報,用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名額。項目全稱叫做“絲綢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全長5000公里,也就是說把古代全長8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給斷開了,截到中亞的七河地區(qū),涉及到三個國家一共33個申遺點,其中我國是4個省共22個申遺點。這是我國的首個跨國申報項目。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chǎn)45處,僅次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二。據(jù)說,在接下來幾年的預(yù)備名單上,已經(jīng)排了30幾個申遺項目了。那為什么各地如此熱衷于“申遺”?戴上“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帽子,對人們意味著什么?
可能是電視劇看多了,踏上絲綢之路的每處遺址,總難免有種隨時會“穿越”到古代的幻覺。站在西北荒無人煙的大漠中,也很容易想象,眼前駱駝成群、商人們一顛一顛地運送著對本國百姓完全陌生的“新鮮玩意兒”,比如絲綢、茶葉,或者香料。但記者一直困惑的是今天的人們?yōu)槭裁催€在如此的熱衷“申遺”。申遺,到底改變了什么?這種思考,是從和甘肅省瓜州縣文物局副局長薛金的對話開始的。
編輯:顧彩玉
關(guān)鍵詞:大運河申遺 申遺 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絲綢之路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