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景觀社會下 影像何以成為藝術
王寧德 有形之光——被偏振的云之二 攝影裝置 2013年
從生活的每個方面分離出來的影像群匯成一條共同的河流,這樣,生活的統(tǒng)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重新將他們自己編組為新的整體的、關于現(xiàn)實的片段的景色,只能展現(xiàn)為一個純粹靜觀的、孤立的偽世界。這一世界之影像的專門化,發(fā)展成一個自主自足的影像世界,在這里,騙人者也被欺騙和蒙蔽。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
在居伊·德波的描述中,世界將變成影像的集合,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影像為中介?,F(xiàn)在一個以影像為核心的世界正在到來,如今攝影的極端大眾化,幾乎每個人都有攝影設備,幾乎每天都有海量照片、視頻誕生,影像在不斷地生產(chǎn)、傳遞的過程中已經(jīng)成為年輕人主要的娛樂方式與載體。
影像設備的易得與廉價也讓攝影從原來的光影魔術變?yōu)楝F(xiàn)在的家常便飯。攝影與其說是一種關于記錄的技術手段,不如說是一種娛樂方式。年輕人制造圖像、修改圖像、娛樂圖像已經(jīng)成為最日常的娛樂生活之一。正如美國文化評論家波茨曼(Neil Postman,1931—2003) 提出圖像——娛樂化的觀點,他認為:“語言是關于經(jīng)驗的抽象,而圖像則是經(jīng)驗的具體呈現(xiàn)”;“圖像要求于觀看者的是一種審美的反映。它們召喚的是我們的情感而非我們的理智。它們要我們?nèi)ジ杏X,而不是去思考?!币驗楝F(xiàn)在圖像制造的便利程度日益加深,青年人已經(jīng)被大量的圖像所包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影像的敏感度很高。近幾年來上海舉辦的影像博覽會成為文藝青年的新聚集地。他們在此觀看最經(jīng)典與最當代的影像作品,討論交流影像技術和藝術,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的熱門展事。
近日的第四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16個國家的50多家世界頂級畫廊、機構都拿出自家最好的作品參與展覽。除此之外,影像藝博會在展示單元分割方面也更加緊湊并富有創(chuàng)意。推出“在場”、“洞見”、“焦點”、“敘事”四大主題豐富、層次鮮明的特展。
在今年的影像上海藝博會中,古典的作品少了,當代的作品多了,筆者甚至在影像上海藝博會中發(fā)現(xiàn)一種在影像表現(xiàn)形式中的傾向——影像的繪畫化、影像的裝置化以及影像的行為化,這些嘗試一是為了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二是為作品帶來一些神秘感與趣味性。這種傾向對影像藝術的發(fā)展是好是壞目前還難以斷定,有人認為不同的藝術門類互相借鑒與融合可能是一種新的趨勢,現(xiàn)在的藝術家也更傾向于使用多種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外在形式和媒介已經(jīng)不是藝術的主要內(nèi)容,觀念才是核心。而筆者認為作為攝影藝術,至少還是要保留攝影的基本特征,用各種處理手段形成的繪畫效果,便失去了攝影本身的涵義。攝影的拼貼化、裝置化則顯現(xiàn)出一種對影像自身的討論。王寧德把一張完整的照片切割成大量小方塊,進行適當變形再打印在透明鑲片上,垂直插進白色背板中,當頂部的燈光打開,背板上就出現(xiàn)了原先照片上的圖案,這是對影像的解構與重構。在行為藝術中,影像作為記錄行為的重要手段,是行為藝術的最終載體與表現(xiàn)方式。在如今的部分影像作品中,這一規(guī)律則反了過來,影像本身開始越來越多地加入荒誕的行為表現(xiàn),比如2017影像上海藝博會中,OCAT西安館帶來的紐約實驗藝術家奧利弗·赫林(Oliver Herring)《攝影服裝》系列作品,模特穿著打印有影像作品的衣服游走于展覽中,很難再界定這是行為藝術的影像記錄還是影像藝術本身的行為化。赫林專注此類影像作品的創(chuàng)作,記錄人與人身體的接觸的場景,試圖利用這種互動式的藝術實踐,對身份、關系進行一種突破式的理解。
在如今的景觀社會中,已經(jīng)被大眾常態(tài)化的攝影亦或影像,如何才能成為藝術?大量的糖水風光片、美女肖像片以及炫技的五毛特效片充斥市場,與少數(shù)優(yōu)秀的影像作品形成一種極端二元對立的局面,筆者認為在當今藝術界,優(yōu)秀的作品一是有強烈的思想性與觀念性;二是要有非凡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三是要有不俗的技術性與工程量。
(于蒙群,上海美術學院博士;文婷婷,上海電影學院博士)
編輯:楊嵐
關鍵詞:景觀社會下 影像何以成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