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日本學者稱福島核事故釋放的放射性銫回流到日本
據(jù)日本共同社5月2日報道,日本福島大學環(huán)境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近日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fā)布調(diào)查結果稱,因2011年3月的福島核事故而排入大海的放射性銫中有一部分在北太平洋循環(huán)后回流到了日本附近海域。
調(diào)查顯示,事故后暫且下降的海水中銫的濃度已變高,超過事故之前的水平,最高達到每立方米2貝克勒爾。這大大低于食品輻射標準值,青山解釋稱,“這對魚類和人體完全沒有影響。不過由于銫137的半衰期很長,濃度很可能會長期保持這一水平或進一步上升”。
據(jù)青山介紹,2015年11月至今年2月在污水排放影響較大的福島縣沿岸地區(qū)之外的北海道至沖繩縣海域71處采集了海水,已完成部分分析。
半衰期為30年的銫137的濃度在鹿兒島縣薩摩半島西南海域達到最高值,為每立方米2貝克勒爾。即便在濃度最低的鹿兒島縣奄美大島附近也檢出1.39貝克勒爾的數(shù)值。其他各處濃度為秋田縣海域1.63貝克勒爾、新潟縣海域1.83貝克勒爾、富山縣海域1.85貝克勒爾、四國海域1.90貝克勒爾。
據(jù)分析,除了因過去的核試驗在福島核事故前夕檢出的每立方米1貝克勒爾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在福島核事故中釋放的。
半衰期為2年且核試驗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釋放的部分不可能被檢出的銫134濃度也最高達0.38貝克勒爾。
此次測得的放射性銫被認為隨著黑潮從日本流向東部,并在北太平洋西部南下后轉而流向西部,在事故發(fā)生后經(jīng)過兩三年的時間流到了日本。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福島 核事故 放射性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