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戰(zhàn)國與希臘② | 震驚!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竟源自這兩位先賢
戰(zhàn)國與古希臘 “分”與“合”有本質不同
對“分”與“合”,戰(zhàn)國與古希臘的政治觀念完全不同。
中國上古時代也曾經有過萬邦林立、一城一國的局面,類似于希臘城邦世界。到周初還剩一千八百個部落方國。但最終這些城邦沒有長期分立,而是在爭斗吞并中形成了地區(qū)性王國,進而發(fā)展成統(tǒng)一王朝。表面上看,西亞北非的古老文明如蘇美爾、埃及和波斯也是如此。其實不一樣。亞非古國靠的是“神權”,中國靠的是世俗倫理共識。
夏商周時的邦國世界中,始終存在一個從政治實力到文化影響都處于絕對優(yōu)勢的大邦,作為名義或實際上的共主。誰能當共主,取決于誰擁有唯一的天命。天命同時包括了武力和道德。道德不是以神權,而是以民心做基礎。誰能既強大又保民,誰才能擁有天命。否則,天命就會轉移。就會發(fā)生殷革夏命,周革殷命。但失去天命的邦國并不會被滅亡,而是作為服從秩序者繼續(xù)生存發(fā)展。戰(zhàn)國七雄雖不再服從周天子,但卻共同認為天命只有一個,分治不能長久。諸子百家爭論如此尖銳,卻也共同認為,建立統(tǒng)一的秩序,才是由亂入治的要道。同時代的希臘城邦世界不存在共主,只有不同的聯(lián)盟,互相斗爭而從不認為存在一個“共同的秩序”。
戰(zhàn)國七雄 | 圖源網(wǎng)絡
從城邦之間的關系來看,周人的新封國對周天子負有拱衛(wèi)責任,非周人的封國通過與周王朝聯(lián)姻而建立親戚關系。封國之間有一整套規(guī)矩要遵循,比如一國發(fā)生瘟疫,其他國家要支持財物;一國發(fā)生災荒,其他國家要借糧;一國有喜事喪事,各國要前往慶賀哀悼。這些責任是強制性的,由天子負責維持。即便在天子權威減弱的春秋時代,霸主們也要維持這套規(guī)矩才能當霸主。這就強化了邦國之間同屬“華夏世界”的認同。而希臘城邦之間,雖然祖先的血緣有一定關系,但彼此之間沒有建立責任關系。即便是從母邦殖民出去的新城邦,對母邦也沒有責任義務,甚至經常反戈一擊。希臘人也苦惱于這一點,舉辦各種大型節(jié)慶和賽事的初衷,就是為了“喚醒”同為希臘人的認同。但即便在希波戰(zhàn)爭時,希臘人共同身份也只起到微弱作用。
兩種文明根性塑造了兩種不同的道路。
西方不斷走向分。從地域上分,從民族上分,從語言上分。其間也有統(tǒng)一的努力,如羅馬的努力,基督教的努力。但分的趨勢占據(jù)主流,最終歸結到了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中國則不斷走向合。從地域上合,從民族上合,從語言上合,其間也有分離的時期,比如王朝更替,比如游牧民族沖擊,但合的趨勢占主流。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集體主義根性。
中華文明并不是沒有“分”的概念,但并不是“分治”,而是“分工”。荀子對于“分合關系”論述最為明確。他說,人體力弱小,何以能超越禽獸而生存?因為人能組織成集體。組成集體的關鍵在“分工”。即確定不同的社會角色,但要對彼此承擔起責任。只要分工符合“禮義”,就能整合社會。因此,分是為了和,和是為了統(tǒng)一,統(tǒng)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大,強大則能夠改造自然。
(本文作者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雅典 城邦 希臘 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