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中學生講述中的家族故事:我心安處皆是故鄉(xiāng)
這篇文章獲得了文匯報與新讀寫聯(lián)合舉行的征文大賽一等獎。這篇文章的緣起來自張全康同學的名字,“全康”二字與更早的“建國”“建軍”一樣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從“你的名字是誰取的?”聊開去,我聽到了一個隨著風云變幻不斷離散遷徙又始終有著向心合力的家族故事。所謂時代背景,并不限于舞臺的布景陳設,很多時候是撥動命運琴弦的無形之手;所謂故事情節(jié),雖不詢問主人公的意見,但仍能看出幾代人執(zhí)著與熱愛的力量如何抵抗住了人生無常。正如馮至《十四行詩》第一首《我們準備著》所說:“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跡,/在漫長的歲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現(xiàn),狂風乍起?!崩斫饬隋缧桥c狂風的張同學,無疑是幸運的。
寫作這樣一篇時間跨度較大的家族史并非易事。張同學閱讀了《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美]周錫瑞著)一書后冒出了很多想法,難以取舍,我建議他不妨從整理大事年表入手,“有幾分證據(jù)說幾分話”,所以在正文動筆之前,他做了很多考索的工作?;谀瓯恚麤Q定以家族變遷中“空間”維度的變化串聯(lián)全篇,試著探尋社會、家族和人心等多層次的“不變”與“變”,故有此文《我心安處皆是故鄉(xiāng)》?!ㄖ笇Ю蠋煟虹妼O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這些樹葉隨著近現(xiàn)代中國的風飄零輾轉 / 各自尋找屬于自己生命歸宿 / 最后,彼此連接在了一起 / 而他們的未來還有待書寫
——《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
從去年八月的那場大會開始,宋星路調往上海工作的結局,早已被自己設想到了。他只得服從省委的決定,留戀地望著大乳山,這塊生育宋家的美麗地域。這是他的家族可追溯的歷史中,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
與他相同命運的還有一百多名干部,分配到各地完成任務。他們有著相似的前三十年旅途,在山東貧苦的農村中度過泥濘的童年,和一家兄弟七八依靠微薄的土地收入為生;步入簡樸的中學校舍,逐步感受到了外界持續(xù)的壓迫感:自“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直指隔海相望的乳山,即他的家鄉(xiāng)。為國擔憂的心情一天天沉重起來;膠東地區(qū)終于戰(zhàn)火烽起。處于“畢業(yè)即失業(yè)”困境中的他,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組織;從此之后,他背離父意,居無定所和同志游走于國民黨和日軍的雙重夾逼中。這樣艱苦地奮斗了整整九年,他見證著天安門的大閱兵,看到了山東省百廢俱興的美好前途。然而他,并沒有料到這突如其來的冤案,戲劇性地迫使離開那度過27年跌宕生涯的老家山東。雖然關于這里的回憶總是困苦無比,但前方那另一片海更讓人迷茫。在那里,沒有熟識的人,也看不到還鄉(xiāng)的日期。惟有路上一并前行的家人,足以給予他慰藉。
安居上海
宋星路的長子——宋曉天,隨他從原高中輟學,來到這座未知的濱海城市。他降生后的兩年中,正是國共兩黨戰(zhàn)爭進入最白熱化的階段,父親不得不將其存放在鄉(xiāng)下某處。萬幸的是,在那樣嚴峻的背景下,一家人終于在解放后團聚了。雖說小時候沒干少偷鄰居花生云云的糗事,但高中時期的宋曉天已變得沉穩(wěn)而勤學,尤其在理工科方面成績突出。這也許多少能歸功于他的父親。解放過后的一個冬天,他進入工業(yè)生產(chǎn)與交通運輸領域任職。青島,當時重要的工業(yè)運輸港口,自然而然和全國的煉鋼運動產(chǎn)生了化學反應。宋星路在實踐生產(chǎn)中,逐步意識到這場運動甚大的負面影響,并堅決提出反對意見?;乜磥?,這似乎成為了發(fā)配案件的導火索。然而當時,他只知道自己做了一件理論上正確的批評。
父親帶著從家鄉(xiāng)學來的煉鋼知識,于春節(jié)前夕來到上海第一鋼鐵廠。兩代人很快調整好了心態(tài),投入了各自的新崗位:宋星路雖仍身居高位,卻常做些最臟最累的勞動中,與工人結成真誠的友誼。在各方面的合作下,僅用了三個月就改建完成了全國第一個靜化回收的30T氧煉鋼爐;而宋曉天也在吳淞二中繼續(xù)學業(yè)。宋氏二代——夫妻和三子兩女,居住在張廟的一棟新房中。對于他們顛沛的過往來說,無疑是最溫馨而和諧的日子。
北大荒與梅山
然而僅僅過去兩年,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風暴摧毀了一家來之不易的安詳。在酷熱的夏天里,宋星路被廠內的造反派扣上帽子游街,慘遭肢體凌辱;廠內生產(chǎn)的混亂一直持續(xù)了十年。在此之中,雖博得了梅山鐵礦與鐵廠的合并,一定程度推進了投產(chǎn)效率。然而反對派前赴后繼的興風作浪,終耽擱了他熱血沸騰的時間。又兩年后,上山下鄉(xiāng)的指令接踵而至,除了夫妻實在難以割舍的小女兒留在了身邊,四個孩子忽地又被吹向遠方的荒野雜林。宋星路在隨后幾年,也因工作原因常年居住于梅山。一家人幾乎完全離開了上海。那一年,恰好是宋曉天備考沖刺大學的時候。然而這奮斗的志向頃刻間化為烏有。他和一位親弟一同調往北大荒的八五五農場,犁地種田,過上無法想象的原始生活。
荒蕪、干燥而粗野的北方大地令二人難以適應,但終究在遠隔千里的茅屋里安頓了下來,并過上了知青一代的尋常歲月。在這里,因為除了自然幾乎空無一物,一切都漸漸通過時間被制造了出來。當他再次反芻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七年,似乎只記得坐著拖拉機走夜路時的豪歌,火爐和厚實的皮衣帶給他的溫暖,還有一同陪伴的那些最真實最可愛的名字。二十年后,當宋曉天和他的妻子蘇麗英——兩人在調往農場的第六年喜結良緣——回到自己汗水浸透的地方后,金黃色的油菜花包圍著一座座農舍,天空再沒有肆虐的風沙,和魚塘一樣泛著醉人的藍。他們從很早以前,定已把那里的苦難,咀嚼為另一段北方的鄉(xiāng)愁。
白沙插曲
就在宋曉天和蘇麗英結婚的前一年,在中國的另一端——云層橫疊的蜀西南,白沙鎮(zhèn)上誕生了一位嬰孩??v然衣食無憂,但這樣一個山溝里的小鎮(zhèn)仿佛和富庶無緣,惟有的財產(chǎn)似乎是山腳那條清澈柔和的長江上游。人們若非不得已,沒有離開這里的欲望。但他七歲那年,母親因病逝世,父親帶著他的弟弟離開了白沙鎮(zhèn)。走前,他的舅舅和三娘主動承擔了養(yǎng)育責任,卻換來一句“一分錢都不會支援你們?!边@段痛苦的記憶萌發(fā)了他學習的精神:從長滿青苔的臺階上,滿是蚊蟲的涼席邊,他的煤油燈,最終亮到了重慶市江津縣最好的高中——聚奎中學。五年前,他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蒼翠的樹林掩映著他的教學樓。一層層的山巒,緊緊包裹著校園。而他,張健能,毫不夸張地成為了那年考到“那一端”的希望。
重返上海
那一端,出現(xiàn)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飛速發(fā)展。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從八五五農場歸來的宋曉天成功上榜。兩年前,他們的女兒在上海出生。宋星路同年也恢復了職能,帶著自己的孫女前往梅山鋼鐵廠調度工作。他為她取名安欣,語出“安定團結,欣欣向榮。”正如他意,子女果真從零落的各地紛紛聚集而來,宋家的第三代——包括三年后出生的弟弟,在梅山的鞍鋼新村重聚。雖難見父母,兄弟姐妹陪伴著宋安欣的童年,在鋼鐵般堅硬而寒冷的夜晚里。在這段時間里,宋曉天經(jīng)歷了大學和上海小三線85鋼廠兩段生涯,和自己父親的職業(yè)漸漸重合。六年后,夫妻二人調任上鋼五廠,將兩個孩子接回來,小家庭又在這新的城市里團聚了。在這里,宋安欣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最終也考上了更好的大學。
時光荏苒,宋星路將一切任務完成時,剛好六十二歲。市委讓其回到上海市,領取冶金局副局長的職務。他懷著矛盾的心情,離開了塵土和鐵渣飛揚的梅山。這里是他的第三個家,是他戰(zhàn)斗了13個春秋的梅山,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淚。此后,一系列榮譽撲面而來,他卻始終過著往昔甘之如飴的清廉生活,間或回憶著已蓬勃發(fā)展的乳山故鄉(xiāng)。
我心安處
九十年代初,家族事業(yè)蒸蒸日上,宋曉天的兄弟姐妹中,有的扎根海南,有的因工作定居北九州;當年沒有發(fā)配的那個小女兒,從華師大中文系畢業(yè)后,便承擔起照顧宋安欣的職責。因此在她的大學生活中,大多數(shù)時間寄居在華師大校園里。漸漸地,她和一位來自重慶的數(shù)學系學生相識,在二十世紀的最后一年結婚。她的丈夫,就是那位考到了“那一端”來的張健能。四年后,他們的孩子在上海出生。早已離休的太爺爺宋星路,為這位家族的第四代成員取名全康。
至此,宋家的四代人基本安定了變遷的步伐,或匯聚到海納百川的此處,或回到了家族根源的膠東半島。每年春節(jié),家族聚會成為必不可少的頭等大事。有時也集中在宋星路的老宅里敘舊。2003年的十二月,宋星路最后一次修訂完自己的回憶錄,分明地抒發(fā)著自己對三地由衷的感情;六年后的9月7日,宋星路因病醫(yī)治無效逝世,享年九十歲。
十六年前那個降生的張全康,便是本文作者;今年作此文,距宋星路曾祖父所生,適一百歲矣。這一百年的家族故事,來自他泛黃的回憶錄上,來自和外公宋曉天交談里,來自我的父母——張健能和宋安欣的敘述里。我親身去過膠東故里的炊煙矮屋,拜訪過白沙蜿蜒曲折的青苔石路,還有記憶里常去的那棟靜謐的宅邸。人們似乎熱衷于“尋根”;于我而言,我似乎既無法否認也無法完全認同所述的任何一個地方。因為我生活了十六年的上海并非根源,而那些地方,或許至今仍是家族相傳的一個個地名。不過換個角度,這個問題似乎也沒有解答的必要。因為對于這些曾經(jīng)歷漂泊的人,凡心安處,皆是故鄉(xiāng)。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家族 宋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