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改革開放40年:高考,改變億萬中國人命運
承載為國選才的重大使命
所有的故事總要有個開頭。1977年恢復高考,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著名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告訴記者,恢復高考最直接的動因就是國家對人才的渴望。
顧明遠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一缺資金,二缺人才。要資金,就得開放,引進外資;不僅引進外資,還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shù)。但引進技術(shù)以后,誰來承接這個技術(shù)呢?必須要靠人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同志提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shù)是關(guān)鍵,教育是基礎(chǔ)’。可見作為選拔人才工具的高考有多么重要?!?/p>
的確,在許多關(guān)于恢復高考的重要歷史文獻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當時的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求賢若渴的心情。
在1977年5月所作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講話中,鄧小平同志指出:“現(xiàn)在看來,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shù)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蒲腥藛T美國有一百二十萬,蘇聯(lián)九十萬,我們只有二十多萬?!边@個美蘇中三國“120∶90∶20”的數(shù)據(jù),在鄧小平同志之后的講話中被反復提及。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曾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機械系主任。1977年8月初,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潘老就是與會代表之一。
據(jù)潘老回憶,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的何東昌在會上發(fā)言說,當時清華大學招收的工農(nóng)兵學員文化素質(zhì)參差不齊,很多人只有小學水平,到校后還要補習中學課程。鄧小平當即插話說,那就干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么大學!
鄧小平同志的講話表明,為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儲備人才刻不容緩,恢復正常的高考選拔制度已經(jīng)勢在必行。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1980年到1982年間,1977年、1978年考錄的共67萬多本??拼髮W生陸續(xù)畢業(yè),成為改革開放后所選拔、培養(yǎng)的第一批優(yōu)秀人才,為求才若渴的中國社會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當時流行的一句順口溜叫做“金77、銀78”,對當時人才稀缺的中國社會來說,這些大學生們像金銀一樣珍貴。
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介紹,恢復高考后3年入學的90多萬學子畢業(yè)后成長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這批人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動力和社會發(fā)展的支柱力量,“中國的經(jīng)濟起飛和高考制度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
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
除了選拔人才,實現(xiàn)社會流動、促進社會公平也是高考制度的題中之義。在恢復高考40多年的歷史中,從來不乏寒門貴子的佳話。
中科院院士、北大數(shù)學科學學院教授張平文仍清晰記得,年少的他為減輕家中負擔,走街串戶賣冰棍的情景。因為家境貧困,一家人全靠父親種田糊口,張平文幾乎不敢憧憬自己的未來。
1984年,高考成績?nèi)∏笆膹埰轿谋槐贝髷?shù)學系錄取。“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高考,很多像我這樣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孩子可能走不出來,更不可能做學問。”張平文說。
對貴州省招生考試院院長周寶英來說,高考不僅是一次考試、一項制度,更是一種意義深遠、蘊含豐富的精神,一種為理想奮斗的精神,一種公平正義的精神。
“高考制度本身以公平為導向,體現(xiàn)的是唯才是舉,是‘不看老子不看面子不看票子看卷子,不拼爹不拼娘不拼關(guān)系拼分數(shù)’。在高考制度下,每一位公民都能夠在同一個平臺上去努力、去競爭?!敝軐氂⒄f。
在顧明遠看來,高考這種不論家境不論出身,人人皆可成才的公平性,可以視為對中國科舉制度的某種延續(xù)?!俺癁樘锷崂桑旱翘熳犹?。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讓普通人也能通過考試實現(xiàn)向上流動。高考如今也成為了保障人才流動的機制?!鳖櫭鬟h說。
“高考同時還促進了教育公平。”顧明遠認為,教育公平不是教育的絕對平均主義,而是教育機會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霸谖铱磥?,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
40多年來,高考始終佐證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條。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全社會形成了一種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風氣。高考讓廣大人民群眾相信,通過努力學習知識,就可以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深造,從而改變自身命運,使未來更加光明,人生更加精彩。
編輯:周佳佳
關(guān)鍵詞:改革開放40年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