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悅讀 悅讀
揭清代"小學老師":康熙時期年收入最高不足2兩
對那些離家較遠的老師,大家還商定讓老師在各家輪流吃住,或者吃在這家,住在那家。無論什么方式,塾師的吃飯問題總能夠得到解決,也就節(jié)省了相當一部分開支。
束修和膳食都是塾師的基本收入,雖然數(shù)量不定,好在旱澇保收。相比之下,節(jié)敬并不是塾師的固定經(jīng)濟來源。一般來說,稍微有些條件的學塾都會在幾個重要節(jié)日向老師送點銀兩,比如清明、端午、七夕、重陽,俗稱四節(jié)禮。有的地方,還會加上夏至、冬至和中秋,湊成七節(jié)禮。節(jié)敬的數(shù)額多寡不一,從幾十文到幾千文,加起來基本不會超過全年的束修。當然,也免不了一些學塾實在囊中羞澀,基本工資之外沒有什么節(jié)敬,那塾師們也沒辦法,私下里面只能抱怨幾句“節(jié)禮包分文未見”。想想也真是有點悲催。
塾師的待遇之所以微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并沒有獲得士紳身份。通常來說,假如一位老兄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秀才功名,那回到鄉(xiāng)里也算是有身份的人。即便當個塾師,工資也不至于太寒酸。而一些連秀才頭銜也沒有的老師,讀書作文的水平確實不怎么高。雖然教育小孩子綽綽有余,但在別人眼中往往也就這般身價了。
昔日之師,今日弟子
單從收入上來說,塾師的生活無疑有些清苦。但在尊師重道的風氣下,塾師的尊嚴還是可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敬重,這也讓塾師們倍感欣慰。在我們的印象中,教書先生往往是戴著一頂瓜皮小帽,留著一把胡須,手中拿把戒尺,搖頭晃腦帶著一幫小孩背經(jīng)讀史。有不聽話或背書不給力的熊孩子,免不了被打手心、抽屁股。塾師的威嚴,在這里完美展現(xiàn)出來。塾師也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
塾師的威嚴,既是他們對付小孩的手段,也是自己驕傲的資本。清末科舉制度廢除之后,原來的私塾紛紛關(guān)閉,新式的學堂相繼成立。一些曾在私塾教書的老先生們,頓時失了業(yè),只好到新式學堂里另起爐灶,學習新知識。而這些新學堂的“老師”們,雖然有的留學東洋,有的留學西洋,但小時候大都還有過私塾學習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的窘境是,底下坐著的某位老先生,可能就是自己當年的幼師。
包天笑回憶說,蘇州師范傳習所成立后,一位留日歸國的青年教師看了報名的新生名單,忙說不能教,原因是:“里面有一位教過我書的老師,我甚頑劣,他打過我手心,我今卻來教他,太難堪了!”還有的青年教師,鼓足勇氣站在臺上,努力去面對臺下曾經(jīng)的塾師。但老先生似乎感覺無所謂,拿起煙斗,呼呼地抽起水煙,立刻又讓臺上的毛孩兒體會到了什么是師道尊嚴。類似的例子甚多,直讓人哭笑不得。
塾師各種苦
威嚴上的滿足,卻無法掩蓋塾師日常生活的苦悶。科舉體制下,讀書人的夢想是科考為官,出將入相。但現(xiàn)實很殘酷,能夠考中的人畢竟只是其中的少數(shù),大部分讀書人還是回歸鄉(xiāng)里,謀得一職,聊以度日。當了塾師的人,更要承受這種心理落差。
蒲松齡就曾寫過四首打油詩,題為《塾師四苦》。每首開頭,都是“人言教書樂,我道教書苦”,可見確實比較苦。那么,怎么個苦法呢?歸結(jié)起來有:一是課時多,身體累。“清晨便教書,口舌都干苦”?!伴_學不回家,清明到端午”。二是學堂破,硬件差?!佰犹脙扇g,東穿又西破。上漏并下濕,常在泥中坐”。三是住宿苦,難入睡?!半m有青麻帳,又被鼠穿破。夏間燈燼時,便受蚊蟲蠹”。四是食不精,飯難咽?!爸囡埐恢苋?,酒肴亦粗鹵。魚肉不周全,時常吃豆腐。非淡即是咸,有醬又沒醋”。
編輯:秦云
關(guān)鍵詞:清代"小學老師" 康熙時期 塾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