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彰顯“四個自信”的涅槃重生
唐山抗震40周年啟示錄
從知恩回報到愛黨愛國詮釋文化自信:抗震精神與時俱進薪火相傳
高樓林立,通衢如織,這是一座看得見的現代之城。然而,歷經時光磨礪,聳立在唐山人民心中的,更有一座看不見的、歷久彌新的精神之城。
比鋼筋水泥更堅固的,是抗震精神的偉大力量!
震后第10天第一車煤產出,震后第14天發(fā)電廠并網發(fā)電,震后第20天造出了第一臺機車,震后第28天煉出了第一爐鋼……震后一年,工業(yè)生產全面恢復。
華北理工大學老教授王子平說,現在更多的人看到的往往是物質上的新唐山,而唐山人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在心理上、精神上、思想上的經驗和貢獻意義更加重大。
大地震摧毀了唐山有形的物質,卻鍛就了一個充滿感恩情懷和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精神的市民群體--新唐山人!
2008年汶川地震時,唐山醫(yī)療隊和抗戰(zhàn)救災搶險隊是第一支到達成都的外地醫(yī)療隊和搶險隊;唐山向災區(qū)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專家和地震孤兒組成的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隊;短短幾天,唐山人為災區(qū)獻血8萬毫升。迄今為止,國內民間個人最大數額捐款1.1億元,出自唐山地震孤兒張祥青之手。
南方冰雪災害,唐山十三位農民自發(fā)赴湘救災,四川汶川、青海玉樹地震都有他們的救援身影。在四川安縣曉壩鎮(zhèn)的地震廢墟旁,參與救援的“燕趙十三義士”帶頭人宋志永面對黨旗宣誓,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宣誓的時候,他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在災難面前所凝聚成的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最終戰(zhàn)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堅強力量,也形成了人類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中孕育,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催化下形成。
如果說災難無法避免,那么,英雄的唐山人民用40年的時間向世界宣告:一個民族所擁有的堅強意志和精神,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垮的。
如今在唐山,這種精神在薪火相傳,源源不斷地釋放著強大的正能量,并且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恩之情,融入愛崗敬業(yè)、真誠待人、無私奉獻的具體行動中。
張東義給震亡的父親燒過一封很長的信。作為最調皮的小兒子,他經常受到父親嚴厲管教。在信中他告訴父親,兒子已經成為中車集團唐山機車車輛廠的一名“金藍領”,更帶出了很多手藝精湛的好徒弟?!拔覠釔圩约旱膷徫缓凸ぷ?,因為我的父親希望我敬業(yè)上進?!睆垨|義說。
互助互愛讓這座城市充滿溫暖。孤寡老人宋玉寶和老伴說,自1995年開始,來照顧他們老兩口的孩子們就沒有間斷過。唐山十七中的“雷鋒班”歷經20年堅持照顧孤寡老人,共有11屆13個班成為“雷鋒班”?!拔覠o兒無女,卻有好多個孫子孫女。”
據統(tǒng)計,唐山目前共有志愿者60余萬人,其中注冊志愿者45.8萬余人。唐山,成為一座“留住雷鋒的城市”。
40年來,抗震精神已經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中,鑄造進唐山這座城市的性格中,這是歷史給予唐山的不滅印記,也是唐山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
正如唐山抗震紀念碑碑文所言:“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于幽燕之英杰,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頻仍,幸存者即奮掙扎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譜成一章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產主義壯曲悲歌。”
災難已經遠去,但抗震精神卻愈久彌堅。(參與記者:李俊義、高博、任麗穎)(完)(更多報道,請掃描新華社攝影部所發(fā)新華全媒頭條二維碼或“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編輯:楊嵐
關鍵詞:唐山 地震 城市 發(fā)展 唐山抗震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