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楊義:閱讀魯迅,紀念魯迅
編者按:
今年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隨著一系列紀念活動的舉行,魯迅研究成為一個學術熱點。在閱讀和研究中,如何深入地認識魯迅先生作品、思想及其個人的精神風骨,從而更好地紀念這位思想文學大家?本刊記者就此對著名學者、魯迅研究專家楊義先生進行了專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楊義
魯迅為我們留下了什么?
學術周刊:楊先生您好,今年是魯迅逝世80周年,您是致力于魯迅研究的學者,從學術的視角來看,您認為真實的魯迅是怎樣的?他為我們留下了什么?
楊義:在不久前澳門大學“魯迅與百年新文學”研討會上,我提出了“重回魯迅”的命題。我為研討會奉獻了三卷《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選評本以分類和編年的方式,采取經典文化標準,選錄魯迅作品220余篇,從魯迅的文化血脈、哲人眼光、志士情懷、巨人智慧等多元角度,以古今文獻、金石文物、野史雜著、風俗信仰、地域基因、時代思潮以及魯迅的深層生命體驗方面的豐富扎實的材料,對之進行有根柢、有趣味、有獨到眼光的逐一評點。這實際上是為五四前后的半個世紀的文化精神譜系作注,為20世紀最深刻的一位思想文學的巨人,作全方位的深入解讀。
魯迅給我們留下了什么?魯迅是中國思想文學現代性的啟動器,他銳利深刻地提出了當時中國社會積弊和精神奴性的諸多命題,提出了“做一個怎樣的中國人?如何做中國人?”的問題,引起當時整個社會痛心疾首的回響,以及在時代不斷前行中與時俱進的回響。魯迅留下的精神特質和思想方法在于:
第一是魯迅眼光。魯迅全部33篇小說中,有16篇寫到“眼光”。《奔月》寫羿“身子是巖石一般挺立著,眼光直射,閃閃如巖下電,須發(fā)開張飄動,像黑色火”,把眼光看作人物精神的要緊處?!赌脕碇髁x》說“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把眼光作為對中外文化遺產實施拿來主義的關鍵所在。眼光的要點,是銳利和深刻。
在《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每一本書中,都夾著我手寫的書簽:“讀魯迅可使心靈的眸子如巖下電?!毕愀郯妗遏斞缸髌肪A》的《弁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我們觀察中國事物之時,灼灼然總是感受到他那銳利、嚴峻而深邃的眼光,感受到他在昭示著什么,申斥著什么,期許著什么”;“‘魯迅眼光’,已經成為20世紀中國智慧和精神的一大收獲,一種超越了過去封閉的儒家精神體系,從而對建構現代中國文化體系具有實質意義的收獲。在魯迅同代人中,比他激進者有之,比他儒雅者有之;唯獨無之者,無人如他那樣透視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人生模型的深層本質,這就使得他的著作更加耐人重讀,愈咀嚼愈有滋味。魯迅學而深思,思而深察,表現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流的思想洞察力、歷史洞察力和社會洞察力,從而使他豐厚的學養(yǎng)和深切的閱歷形成了一種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的歷史通識?!?/p>
第二是魯迅智慧。香港版《弁言》還說:“誰能設想魯迅僅憑一枝形小價廉的‘金不換’毛筆,卻能疾風迅雷般揭開古老中國的沉重帷幕,賦予痛苦的靈魂以神圣,放入一線晨曦于風雨如磐?他對黑暗的分量有足夠的估計,而且一進入文學曠野便以身期許:‘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青年一代‘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便賦予新文化運動以勇者人格、智者風姿。很難再找到另一個文學家像他那樣深知中國之為中國了。那把啟蒙主義的解剖刀,簡直是刀刀見血,哪怕是辮子、面子一類意象,國粹、野史一類話題,無不順手拈來,把一個國民性解剖得物無遁形,淋漓盡致。讀魯迅,可以領略到一種苦澀的愉悅,即在一種不痛不快、奇痛奇快的大智慧境界中,體驗著他直視現實的‘睜了眼看’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他遙祭‘漢唐魄力’,推崇‘拿來主義’的開放胸襟。他后期運用的唯物辯證法也是活生生的,毫無‘近視眼論匾’(參看雜文《扁》)的隔膜。我們依然可以在他關于家族、社會、時代、父子、婦女,以及文藝與革命,知識者與民眾,圣人、名人與真理一類問題的深度思考中,感受到唯物辯證法與歷史通識的融合,感受到一種痛快淋漓的智慧禪悅。他長于諷刺,但諷刺秉承公心,冷峭包裹熱情,在一種‘冰與火’共存的特殊風格中,逼退復古退化的荒謬,逼出‘中國的脊梁’和‘中國人的自信力’。魯迅使中國人對自身本質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深度,正是這種充滿奇痛奇快的歷史深度,給一個世紀的改革事業(yè)注入了前行不息的、類乎‘過客’的精神驅動力。”魯迅雜文,得力于他那種隨手拈來的雜學。雜文,乃是魯迅創(chuàng)造的與民族國家共患難的文化方式,可以想知,他寫到得意的地方,心中一片粲然。
第三是魯迅骨頭。魯迅是大智大勇的啟蒙斗士,《自嘲》詩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宣稱“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又說:“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边@就是,他的骨頭硬,但不是以骨頭耍橫,而是在“不留面子”的筆墨中,為認識此社會留下可以反復尋味的“類型”。
第四是魯迅深度。魯迅的思想形式的原創(chuàng)與精神求索具有獨特深度。魯迅情懷的變遷和調整,改寫了他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秴群啊返木駴_擊力強,《彷徨》的思潮反思性深,“反思啟蒙”是《彷徨》的重要思想特征。《祝福》的中心關注,是祥林嫂的悲劇人生,但它有個副主題,是反思———辛亥過去近10年,五四大潮正在奔涌,然而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魯四老爺大罵的“新黨”還是康有為,似乎五四的啟蒙雖然在京滬知識界洪波涌起,但在二線三線的鄉(xiāng)土城鎮(zhèn),依然是“雨過地皮濕”的狀態(tài),盤根錯節(jié)的歷史并沒有由于思潮推涌而立即邁步前進。孤獨,自五四始,成了時髦的狀態(tài)名詞?!豆陋氄摺穮s來反思“孤獨”,其思想的深刻令人心靈震顫。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楊義 魯迅 閱讀魯迅 紀念魯迅 魯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