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老舍的雅趣
老舍藏畫
老舍先生早年便有藏畫的愛好,緣于他有一批畫家朋友,如濟南的關際泰、關友聲、桑子中等,常在一起聊天,自然免不了談到美術,所以,老舍先生很早就有關于美術的論述,或給畫家的畫集寫序,或評論畫家的畫展和畫作。畫家也免不了贈給他畫作,成為他墻上常年的裝飾物。他很少花錢去買畫。第一次花錢買畫是在1933年。當時他在濟南,寫信求在北平的許地山先生幫他就近向齊白石先生求一張畫,是按筆單付款的。結果得到一張非常精彩的《雛雞出籠圖》,可以被認定為齊先生中期的上品。從此,老舍先生對齊白石的畫作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成為齊氏作品狂喜的崇拜者和愛好者,給予齊白石以很高的評價。1950年以后,老舍先生得以結識齊白石先生本人,并一見如故,成為好朋友。老舍開始有意識地收藏齊老人的作品。最有名的故事是他以蘇曼殊的四句詩為題求齊老人按詩作畫。齊老人毫無困難地完成了此次按詩作畫的任務,給出了很有藝術水準的佳作,恰是春、夏、秋、冬四景。有了這次成功嘗試,老舍先生又給了幾句頗有難度的詩句請老人作畫,其中一句是查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一句是趙秋谷的“凄迷燈火更宜秋”。在求畫的信上,老舍先生用紅毛筆書寫了注解,對上述詩句的作畫構思給出了明確的設計方案,供齊老人參考。在“蛙聲十里出山泉”之下,老舍寫道:“蝌蚪四五,水中游弋,無蛙而蛙聲可想矣。”在“凄迷燈火更宜秋”之下,老舍寫道:“一燈斜吹,上飄一黃葉,有秋意也。”而且,他對這幾句詩句的基調也定了調子,即“冷雋”兩字。齊老人得到這樣的求畫信之后,經過認真思考和反復琢磨,非常出色地完成了美術創(chuàng)作,繪就了兩幅堪稱他晚年代表作的佳作,轟動整個美術界,也使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锻苈暿锍錾饺愤€被印成郵票廣為傳播,帶來了極大的聲譽。這兩幅畫作開創(chuàng)了由兩位文藝大師共同合作完成藝術杰作的先河,成為這方面的范例,在文藝界被傳為美談,甚至被寫進了教科書,成為盡人皆知的故事。從此之后,齊白石先生經常將自己的得意杰作主動送給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夫人,并題寫詩句或者辭句記述他們的友誼。這樣的作品有《雨耕圖》、《九如圖》、《牽牛花》、《墨蘭》、《紅衣牛背雨絲絲》等等。1950年胡絜青先生正式拜齊老人為師,向他學畫。胡先生習畫非常認真,態(tài)度謙虛好學,而且勤勞,很受齊老人的重視。胡先生并不主動要求齊老人在自己的習作上簽名題詞,只是一次一次地默默地在一旁認真觀察老人如何作畫,將那些老人的獨特繪畫訣竅默默地記在心里,回家后細細地琢磨和反復練習。老人喜歡她這種態(tài)度,格外地關照她,反而頻頻地將自己的不同題材的佳作贈送給她,也許是當做教材樣板,也許是一種激勵和鼓勵。這樣,短短5年之內,由1950年到1954年,胡絜青先生竟然得到了齊老人三四十張精品,沒有一張重樣,涉及各種花卉蟲鳥題材,而且都寫有類似“贈予絜青女弟子”這樣的題詞。
所有這些贈畫裝裱后通通由老舍先生親自保管,放入他的書房壁櫥中,并都鄭重其事地在畫軸的標簽上題簽,寫上是老人的什么作品,有時還署上自己的名字,證明是他的收藏。
所有齊白石老人的畫作,老舍先生全部交給劉金濤師父去裝裱。劉師父是徐悲鴻先生介紹給老舍先生相識的。他的技術非常精湛,深受老舍先生贊許和信任。老舍先生告訴他:“手工在未來工業(yè)化時代是最值錢的。”老舍先生曾在文藝界聚餐宴會上當著齊老人和眾多文藝界頭面人物的面起立鄭重提議向“工人階級劉金濤同志敬酒”,搞得陪坐末席的劉金濤本人完全手足無措,感動得落下淚來。劉金濤每次去老舍家中取畫裝裱時,臨出門時老舍先生總要多給他點車錢,讓他坐三輪車直接回家,避免路上有什么閃失。有時老舍先生還派子女去萃華樓飯莊買幾個大白饅頭,讓劉金濤吃飽了飯再走。
老舍先生還在榮寶齋、和平畫店和文物商店特意選購了一批齊老人的舊作,都極有特色,像《孤雁》、《六節(jié)蝦》、《早年花鳥人物畫冊》等等。
這樣,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前前后后一共擁有超過上百張齊白石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精品,幾乎將齊老人最有特點的作品,選其代表,“一網(wǎng)打盡”,包括他早期的作品在內,構成了一個高水平的齊白石美術作品收藏點。
老舍先生收藏書畫和文物有他自己的特點。他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收藏家。他不花大價錢去收購極品,不刻意去索要那些上了譜的、入了冊的名作。在這方面,他不同于張伯駒,也不同于鄧拓,和鄭振鐸也不一樣,他不買貴重的瓷器,不會傾其所有去追求一件國寶。他完全是以一種純粹愛好者的態(tài)度去行事。自己認為好,看著漂亮,覺得美,或者覺得有些特別的價值,就可以了,也不太苛求品相,認為十全九美也是美。
他的這種態(tài)度足以將他劃入另一類收藏家的行列,這類收藏家是以興趣為出發(fā)點,非常自我,不受世俗的影響,也不專業(yè),不求貴重,幾乎完全只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可,是一種對藝術的偏愛,是藝術至上的唯美主義。
他收得很雜,有字畫,有拓片,有印章,有硯臺,有扇子,有小古玩,等等。
他只收小件,絕少大器,除了一張沈周的大幅山水畫外,找不到什么重器。
他收偏門,比如專收京戲名伶的繪扇,多達163把,構成一個專門的系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獨一門。
他會撿漏,那些有意思的獨門、冷門往往會被他慧眼拾寶,收入囊中,既是一種文化的挖掘保護,又是一種文物的補缺填空,這一類藏品件件有其歷史價值,像李漁書畫硯的發(fā)現(xiàn)和收藏,便是一個值得大書一筆的例子。吳曉鈴先生曾將此硯拓成拓片拿給美國漢學家韓南教授看,后者驚呼這是這位清代著名戲劇家、園林設計家、美學理論家唯一留世的實物。還有董其昌、趙之謙、翁方綱等人的書法、拓帖、函件等等,都是罕見的珍貴文物,足可彌補中華書法史或者他們個人生平史料上的空缺,有著重大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他的收藏大致全是在上世紀50年代完成的,那時文物字畫便宜之極,而且沒人要,完全是時代的原因。換了新政權,審美標準也換了樣,這些古董被普遍認定為舊時代的上層人士的寵物,應被淘汰和擱置,不予理睬。只有極少量的文物專家,像鄭振鐸先生那樣,或者文化人,像老舍先生這樣,依然重視它們,愿意收藏和保護它們。所以,老舍先生撿漏也好,巧遇也好,是一種時代因素造成的特殊背景,有其幸運的因素在里面,而歸根到底,是他有主觀意識和認知水平,這個最重要,以至能夠在別人認為不好的時候,他說好,能夠在別人不要的時候,他會留下來,雖然只兩塊錢,5塊錢,頂多12塊錢,就能淘到手。
到上世紀60年代,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收集京戲名伶的繪扇上,為此,他下了很大的功夫,非常有成效。他還定做了一批放扇子的木質錦匣,一匣可放10把左右,極為隆重。可惜,“文革”中期,由一些文物專家組成的“官方”抄家者并不真的識貨。他們認為唱戲的,雖然都是名角,但畢竟不是正牌畫家,不能入正統(tǒng)美術之列,應打入另冊。在正式收據(jù)清單上當時只簡單地寫一句“扇子一捆163把”,了事。故而,在“文革”后落實政策時,這一捆扇子,因沒有注明作者和內容,竟然已經找不到了,全部喪失掉,成為千古憾事。如果不是這樣,專門做一次京戲名伶繪扇展都有條件,還可以成立一個以老舍先生命名的專門的扇子小博物館呢??上а?,可惜!
(文章發(fā)表時有刪節(jié),題目為編者加)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老舍 舒乙 插花 品茶 賞畫 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