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上博研究員再次指證蘇富比《功甫帖》為偽作
鐘銀蘭 凌利中
■ 翁方綱所見安岐舊藏蘇軾《功甫帖》非蘇富比拍賣“墨跡本”《功甫帖》
從去年底開始,關于蘇富比版《功甫帖》的真贗爭論便成為了書畫界、文物界與收藏界最受關注的焦點。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從一開始便深度關注這一事件,一直力求多角度呈現(xiàn)理性學術的聲音,在2013年12月30日推出專稿《東坡書風與功甫帖》后,經歷了上博研究員2014年1月1日公開發(fā)表論文質疑《功甫帖》為假、蘇富比發(fā)文聲明《功甫帖》為真、劉益謙的朋友顏明公開聲明稱購買者劉益謙未說實話與“選擇性耳聾”、劉益謙2月18日舉辦北京發(fā)布會以及這一發(fā)布會被多方面質疑等一系列事件后,《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從本期開始將獨家連載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鐘銀蘭、凌利中對《功甫帖》辨?zhèn)蔚淖钚聦W術文章。本期刊出的《〈功甫帖〉辨?zhèn)涡伦C(上)》通過首次公布剖析現(xiàn)藏臺灣中央圖書館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手稿本(圖一),完整披露了翁氏《跋蘇軾功甫帖》中的所有鑒藏真相:據(jù)翁手稿所記,可以獲知、還原安岐舊藏《功甫帖》確有經明代項元汴、清初梁清標收藏遞傳之史實及其原貌。而蘇富比“墨跡本”本幅并未見項子京三印,梁清標二印亦不翼而飛,四枚舊印的篆文書寫筆畫形態(tài)、文字內容及印章規(guī)模大小等特征也與翁氏所記差異甚多,明顯屬于兩件作品。
針對《功甫帖》曾入藏上海博物館的傳言,上博還通過《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首次公布了許漢卿先生寄存以及入藏上海博物館文物中均無《功甫帖》的證據(jù)。
關于古書畫真?zhèn)舞b定的方法,明代鑒賞家張應文(約1524-1585)《清秘藏》“論書法”中論述頗精,“先觀用筆結體、精神照應,次觀人為天巧、真率造作,真?zhèn)我训闷淞咭樱淮慰脊沤癜衔?、相傳來歷,次辨收藏印識、紙色絹素,而真?zhèn)螣o能逃吾鑒中矣?;虻闷浣Y構而不得其鋒芒者,模本(摹本)也;得其筆意而不得其位置者,臨本也。” ((見本期《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第5版圖二)(注1)誠然,目鑒與考證是歷代書畫鑒定家采用的兩種主要途徑。二者之關系,當以“鑒”為主,“考”為次,有時更無“考”之必要。換言之,“鑒”之結論若屬準確,即便再考,其所“考”必與所“鑒”一致;反之,則相左。因此,兩者雖主次分明,亦相輔相成。
于蘇富比《功甫帖》偽本之判斷,傳統(tǒng)目鑒已然足矣(注2)。不過,倘將晚清“近來市賈所售墨跡,多從法帖中雙鉤”(王端履)這一書史作偽現(xiàn)象作為美術史的研究課題,考證之必要就愈加突出,亦有助于印證上析方法論中“鑒”“考”之辯證關系。
鑒此,本文將圍繞安岐(1683-約1742)舊藏蘇軾(1036-1101)《功甫帖》的研究而展開,重點對該帖鑒藏遞傳之史實真相,以及其摹本的衍生等相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梳理與鉤沉。希冀對是帖之探討,為古代書畫摹本中一稿多本的畫史現(xiàn)象研究,補充新的依據(jù)與視角。
翁方綱所見安岐舊藏蘇軾《功甫帖》非蘇富比“墨跡本”
有關安岐舊藏蘇軾《功甫帖》本幅之鑒藏印記,安氏《墨緣匯觀》及鮑漱芳《安素軒石刻》中皆略有記錄,比如安氏《墨緣匯觀》內容雖較詳,但亦非全文抄錄(注3)。從目前資料看,堪稱最詳盡的,非翁方綱(1733-1818)莫屬。
2002年4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內收《功甫帖》翁氏題跋全文,卻未將鑒藏印記信息囊括。事實上,翁氏《復初齋文集》手稿本【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共計一百零二卷,原稿為乾隆至嘉慶間翁氏手寫,行草,魏錫曾(?-1882)手書題記,完顏景賢舊物,現(xiàn)藏臺灣中央圖書館】第六十七卷中,不僅有《跋蘇軾功甫帖》,且于箋紙上欄空處,以行草小字忠實地記錄了該帖中所有的鑒藏訊息,為后世還原獲知《功甫帖》遞藏傳承真相及其原貌,提供了最為詳細的第一手原始文字與圖像資料(注4)。如圖所示(圖一),釋文如下:
安記所謂“前后半鈐四印”者。
前上一?。荷珮O淡,其色略似《天際烏云》后“之書”、“至法”、“書印”。露后半二字,是紅文。上“0”似是“囗”字內某字,下“耒”字,或“耤”。
下一印白文:只露后半“世家”二字。
后中間一?。杭t文。淡。只露前半二字,上似“■”,所露極眇,竟不可知是何字?
后下角一印:白文。似極大之印,只露右上一角,似“義”字。
此四印是舊印也。
余則“張镠”二字白文印、“安儀周家珍藏”六字紅文長方印、“梁清標印”四字白文方印、“蕉林秘玩”四字紅文方印、“子京”二字紅文葫蘆印、“項叔子”三字白文方印、“槜李項氏士家寶玩”八字紅文長印。
按,文中“安記”指成書于乾隆七年(1742)安岐的《墨緣匯觀》;“天際烏云”即翁氏舊藏蘇軾《天際烏云帖》,亦稱《嵩陽帖》,民國六年(1917)二月商務印書館有影??;“紅文”即朱文??;“前”、“后”分別指帖之左、右。將翁記與蘇富比“墨跡本”對照,有如下數(shù)處明顯不同:
1. “前上一印”,可對應“墨跡本”右上騎縫半印作比較。此朱文殘印色極淡,屬四字印后半二字,翁氏未識作“圖籍”,而認為上字可能是“囗”字內某字,下字僅剩左半“耒”,右半全無,翁氏猜測為“耤”之“昔”。按,“耤”古通“藉”,意借也,與“圖籍”之“籍”不通用。
2. “后中間一印”,可對應為“墨跡本”左面中間朱文殘印。該印只露前半二字且為殘字,其中上面一字所露極少,翁氏竟不知是何字,故以畫代述,“似‘■’”;下面一字,可能過于殘泐,翁氏竟略去,亦并見到“昔”字。由此可見,該印與所見蘇富比“墨跡本”不同,即上面一字“■”與“墨跡本”上面沒有一點的橢圓形完全不同;下面一字右半,“墨跡本”竟將翁氏純屬猜測的“前上一印”下字右部“昔”字刻成印章,且可與前者合攏,貌似“圖籍”,明顯與翁氏所記不合(圖三)。
3. “后下角一印”,可對應為“墨跡本”左下角“義”字殘印。翁氏指出,該白文印似是一枚“極大之印”,印殘,只露右上角,“似‘義’字。”試將“墨跡本”中“義”字,按其大小模擬組成四字印,可見其尺寸大小與本幅中“世家”印并無區(qū)別,根本不是極大之印。另需指出的是,“墨跡本”中“義”字殘印,與“世家”二字印一樣,鈐蓋時與原紙邊緣亦留有較大距離,分明是一枚尚不到原印四分之一大小的印章。
4. 介于“張镠”、“安儀周家珍藏”二印與項元汴三印之間,尚有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標的鑒藏印記:“梁清標印”四字白文方印、“蕉林秘玩”四字朱文方印——這兩枚尺寸不大的梁氏常用印,于蘇富比“墨跡本”中卻不見蹤影。
由上可知,翁氏所記“安記所謂‘前后半鈐四印’者”,其篆文書寫筆畫形態(tài)、文字內容及印章規(guī)模大小等特征與所見蘇富比“墨跡本”差異甚多(安岐舊藏《功甫帖》舊印中也未必是“義”、“昔”,如果翁氏當年所見為“墨跡本”,憑其淵博深厚的金石古文字學修養(yǎng),是毋需舉棋不定的),明顯屬于兩件作品。
尤需強調的是,據(jù)上述翁手稿所記,可以獲知安岐舊藏《功甫帖》確有經明代項元汴(1525-1590)、清初梁清標(1620-1691)收藏遞傳之史實。翁記諸印按序而列,當錄自蘇書本幅,而蘇富比“墨跡本”本幅未見項氏三印,梁氏二印亦不翼而飛(圖四),這根本不符兩人鑒藏習慣。首先,項氏獲藏之際,帖上僅舊殘印四枚,較之后代藏家,數(shù)其鈐印空間最大,不可能不于原帖九字下大面積空紙上蓋印。再者,項氏向以好鈐印著稱于史,少則三四枚,多則二百余方,鈐蓋時先本幅后本幅外,意在藉古人名跡以傳不朽,有時為加鈐更多用印,甚至故意將己印直接覆于古人字跡之上。比如蘇軾《行書渡海帖》(項氏本幅鈐印達14枚,其中“神”“品”二印覆于字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米芾《行草書盛制帖》(本幅項氏鈐印15枚,其中“平生真賞”“項氏子京”“神”“品”四印蓋于“盛”“藏”“感”三字之上,故宮博物院藏)、張孝祥《行書臨存帖》(本幅鈐項印12枚,其中“槜李項氏士家寶玩”鈐兩次,一處直接蓋于墨跡上,故宮博物院藏)、蔡襄《澄心堂帖》(項氏本幅鈐21枚,其中兩枚蓋于字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圖五)。此番情形于項氏而言,實在是不勝枚舉(注5)。
而作為安岐前輩暨《功甫帖》的擁藏者——梁清標不于本幅鈐印之可能性亦微乎其微,一則帖中仍有不小的鈐印空間,再則身為梁氏書畫掌眼、裱畫師兼古董商的張镠(字黃美)亦于《功甫帖》上留印。傳世所見梁氏珍藏古書畫如金李山《風雪松杉圖》卷(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藏)、元衛(wèi)九鼎《洛神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米芾《行書多景樓詩》冊(上海博物館藏)等甚夥,除鈐蓋己印外,多有張氏印記,這幾乎成為了兩人間的一種配印組合,或亦透露了梁自張紹介獲購之史實。
因此,項、梁兩位大藏家早于安岐之前,遞藏該帖持續(xù)近百五十年,不可能同時避開蘇字本幅空處而另行覓紙鈐印。翁方綱獲見《功甫帖》之際,帖中共計有11枚前人鑒藏印,而蘇富比“墨跡本”僅有6枚,從其高清圖諸印邊緣看(注6),亦可完全排除流傳過程中項、梁5印經重裝裁挖之可能。
更悉,目前明確可知蘇軾《功甫帖》于明清時期的鑒藏、著錄以及摹勒上石過程,有如下事實:項元汴→張镠→梁清標→安岐→江德量→鮑漱芳(鮑氏《安素軒石刻》中3件蘇軾作品均來自江德量家族舊藏),前后遞藏逾250年;其中,據(jù)梁清標與張镠之親密關系,帖中張氏所鈐印記,或于梁氏從別處購得后,或將己藏轉售梁前(注7)。帖經翁方綱寓目,《墨緣匯觀》(1742)、《復初齋文集》(1790)分別著錄;按,翁氏知悉鮑漱芳本人及其《安素軒石刻》摹刻情況,更與摹刻者黨錫齡互為藝友、與入值軍機處的鮑勛茂(鮑漱芳弟)系同僚。摹勒上石情形為:《安素軒石刻》首刻(1799,鮑刻中對鑒藏印有選擇性)→《景蘇園帖》[楊守敬(1839-1915據(jù)前者翻刻)](1892)等。
綜上可以判斷:江德量逝前三年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攜示翁方綱賞鑒的安岐舊藏蘇軾《功甫帖》,定非蘇富比“墨跡本”無疑。
編輯:付裕
關鍵詞:功甫帖 墨跡本 翁氏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