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吳為山:30載傳揚美術之美
記者 饒強攝
《北京日報》近年來對吳為山本人及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重要展覽報道版樣。
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有一雙柔軟而有力的手。30多年來習慣用右手塑造泥塑的他,右手拇指相較左手異常發(fā)達。他首創(chuàng)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2016年他當選為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2018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成為繼吳冠中之后第二位當選該院通訊院士的中國藝術家;2019年當選意大利藝術研究院院士并獲頒米開朗基羅勛章。他的作品遍布二十多個國家,被世界多個著名博物館收藏。虛懷若谷的《老子》、震撼心靈的《南京大屠殺組雕》、定居馬克思故鄉(xiāng)德國特里爾的《馬克思》,均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反響。
自2014年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以來,他推動當代中國藝術在世界上交流傳播,通過“典藏活化”“捐贈與收藏系列展”等系列展覽曬出一系列國寶級家底,引發(fā)一次次排隊觀展熱潮。最近幾年,《北京日報》報道的《中國美術館百余“生貨”藏品首展》《美術館春節(jié)檔旺旺旺》等新聞,記錄了萬余人排長隊爭睹藝術精品、“美術館里過大年”的熱鬧景象,這讓自稱“中國美術館1號服務員”的吳為山感到幸福。
六次高考,不愿屈服命運安排
吳為山1962年生于一個蘇北小鎮(zhèn)的書香世家,小鎮(zhèn)青磚黑瓦,一條河流蜿蜒經過。家中兄弟姐妹七人,吳為山排行老五。雖然生活清苦,但吳為山從記事起,就在擔任中學老師的父親指導下背詩,家中古書里的插圖和陶瓷器皿上的畫作,成為他兒時的藝術啟蒙。吳為山說,父親很平凡,但他“愛國、愛文化”的教導令自己銘記一生。
1978年吳為山高中畢業(yè),幸運地趕上了高考招生制度恢復。不過,他曲折的求學之路也從此拉開了帷幕。那一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在“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信念指引下,吳為山放棄了一直喜歡的繪畫,選擇學習理科,并立志學醫(yī)。然而他連續(xù)參加了1978年、1979年的高考,都以一分之差落榜。吳為山一度陷入彷徨和消沉,這讓他意識到,藝術道路也許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吳為山進入了無錫工藝美校學惠山彩塑,大學之夢跌落至民間泥人學校,卻讓他的人生與雕塑產生了緊密關聯?!叭峙鳌⑵叻植省钡牟仕苠憻捔怂プ∪宋锷耥嵟c結構的能力,與后來的“寫意雕塑”不謀而合。
1982年從無錫工藝美校畢業(yè)一年后,吳為山滿懷信心參加了藝術類高考,被南京藝術學院和南京師范學院同時錄取,在審核錄取資格時卻因為中技畢業(yè)工作未滿兩年,被兩所高校先后退學。整整一年,縣里所有人都以為這個叫吳為山的年輕人是被兩所大學“開除”的。1983年,吳為山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再次參加高考,同時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藝系裝飾雕塑專業(yè)、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系錄取。因受父親影響,胸懷“師范”理想的吳為山,選擇了就讀南京師范大學,并在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大門敞開,走出國門交流學習的年輕人多了,吳為山便是其中一員。1996年起,他先后到荷蘭歐洲陶藝工作中心、美國華盛頓大學做訪問學者,擺在他面前的有拿到“綠卡”的機會。一位90多歲的美籍德裔藝術家勸吳為山,“美國是商業(yè)社會,真正的藝術在中國?!本瓦@樣,吳為山毅然選擇回到了祖國。在這片培養(yǎng)了他的大地上,有太多讓他魂牽夢繞、等待他取材創(chuàng)作的精神寶庫。海外閱歷增加了他對西方雕塑藝術的認識,也讓他決心在為時代塑像的道路上,走出中國風格。
2006年,《北京日報》的《吳為山雕塑感動觀眾》一文,報道了40多歲的吳為山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文心鑄魂”個展。他回憶:“過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要60歲以上的著名老藝術家的作品才能在圓廳展出,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周巍峙聽說后,就找了當時的中國美術館館長馮遠,說‘藝術要有硬杠杠,年齡不該有。吳為山作品過硬,年齡不夠,我借給他’?!?/p>
“如果沒有高考,沒有出國,沒有后來我在大學里被破格提拔,沒有在不同時期被發(fā)現,我覺得我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實際上,這也是改革開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體現。我近年取得的成就,在國際上獲得的認可,從本質上來講都有時代的支撐?!眳菫樯秸f,自己是祖國大海里的一朵浪花。
融匯中西,市場洪流中鑄魂寫意
1991年,因為偶然的機會,吳為山受邀為著名近代書法家林散之創(chuàng)作塑像。當時他沒有工作室,只能在家里做塑像?!拔覀兗铱偣?8平方米,等母親、妻子、孩子都睡著了,我就在家里的燈光下悄悄做塑像。”在創(chuàng)作中,29歲的吳為山走近了林散之的心靈和藝術,為中國文化人物塑造群像的藝術方向也漸漸明晰。
那時,吳為山看到社會轉型期價值取向多元化,很多人崇拜明星、大款、老板?!爱斎幻餍?、大款也都是為社會進步作貢獻,但我覺得年輕人對那些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忘卻的話,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p>
迄今為止,吳為山創(chuàng)作了《老子》《孔子》《問道》《達·芬奇與齊白石》等500多件文化人物塑像,在世界多國展覽并被重要博物館收藏,矗立在重要機構及公共空間。他說一開始的“初心”是用這些雕塑來影響民族和國家,樹立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但今天,他的“初心”增添了新的內容?!艾F在我希望這些中國杰出人物雕塑能佇立在世界各個角落,雕塑中傳遞出的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精髓,不僅能影響中國,也能溝通世界?!?/p>
2005年12月,吳為山接到創(chuàng)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組雕的任務。他走到當年屠殺現場之一的南京城西江東門,在凜冽北風中仿佛聽到30萬亡靈的哭泣,這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2007年重陽節(jié)的夜晚,吳為山在工作室已十幾個小時未進食,刀砍、棒擊、棍敲、手塑并用地忘我創(chuàng)作,在悲愴中追憶苦難民族的傷痛。直到夜里三點鐘,在外等待的司機進屋,才發(fā)現發(fā)高燒的他已癱倒在雕塑架下。
在吳為山看來,一個藝術家選擇塑什么很重要,要塑那些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作出杰出貢獻并被歷史和人民銘記的人。這也是他發(fā)起的中國美術館“為時代人物塑像”雕塑工作坊在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怎么塑也很重要,這就是他開創(chuàng)的區(qū)別于西方寫實雕塑和抽象雕塑的“寫意雕塑”。
在吳為山2014年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之際,《北京日報》刊發(fā)了《中國美術館新館長不聊新頭銜》,文中提到,算上中國美術館館長的新職務,吳為山的頭銜有不少。但他最看重的還是“雕塑家”這個身份。就在不久前,新建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開放,其中就陳列著吳為山最新創(chuàng)作的大型主題雕塑,4.9米高的雕塑《毛澤東同志在香山》矗立在紀念館的序廳正中,兩側分別是《共商國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百萬雄師渡大江》大型主題浮雕。展廳內,還展出了吳為山創(chuàng)作的《勝利的消息》。
這些作品是吳為山平時在結束一天的行政工作后,傍晚驅車兩小時趕赴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在深夜創(chuàng)作的,凌晨1點啟程返回北京對他來說是常態(tài)。為保護雕塑泥稿免于日曬風吹,創(chuàng)作室既沒有空調也沒有窗戶,在雕塑中他常常揮汗如雨。盡管路程奔波、條件艱苦,吳為山仍堅持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創(chuàng)作。
典藏活化,讓更多人愛逛美術館
2015年,吳為山接受《北京日報》采訪,透露中國美術館今后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躺在美術館庫房的藏品“活”起來,“典藏活化”將成為美術館的主打品牌。
這兩年,中國美術館多次變身“網紅”。2017年“美在新時代——慶?!糯蟆瘎倮匍_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轟動京城,寒冬里萬余人排長隊爭睹藝術精品;2018年的“美美與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的61個國家224件名家作品,其中包括畢加索、珂勒惠支等藝術大師的代表作,又現排隊兩公里盛況?!安皇俏蚁矚g大家凍著,我欣賞的是人民大眾追求美的那種熱情,證明我們美術館辦的展覽受到大家的認可,這是我們美術館人的‘自戀’。”吳為山自豪地說。
最初當館長,吳為山也曾經歷尷尬時刻?!坝幸淮蜗愀垡晃淮髮W的校長經過我們館,他說‘我來看一下,就一會兒工夫,能不能看看你的鎮(zhèn)館之寶’。我當時非常難過,因為那時候美術館都是臨時展,沒有固定長期陳列展?!钡搅?016年,《北京日報》發(fā)表的《中國美術館辟專廳亮國寶》報道令觀眾格外興奮,曾經躲在庫房里的寶貝,真正變成了觀眾能隨時免費欣賞的展品。文章還提到,“過去一些藝術家不愿意把作品送來,因為作品進來后就被放入庫房,永遠見不到面,如同打入冷宮?,F在我們把收藏作品拿出來展,無論藝術家本人還是家屬都很高興。一些沒有藏品被收藏過的藝術家、原本在猶豫的藝術家,都主動跑來詢問入藏事宜。”
此外,“大師講大美”系列講座、中國美術館“為時代人物塑像”雕塑工作坊等也得到良好社會反響。在吳為山看來,“要通過這些行為來使國家美術殿堂的作用得到更好發(fā)揮,弘揚頂級藝術、一流藝術大師的作品,讓美術館成為化育普通大眾的平臺。”
中國美術館還是一扇重要的國際交流窗口,“既然是國際交流的窗口,你這個窗口應該吹進來什么風,應該從里面散出去什么光,這是非常重要的——把今天中國最好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推向世界,讓人類文明史上偉大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吹進來。”2018年,由中國美術館先后牽頭成立了“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絲綢之路國家美術館聯盟”,吳為山當選為兩個聯盟的秘書長,幾十個成員國家美術館頻繁交流互展。
多重身份讓吳為山的生活節(jié)奏分秒必爭。白天他是美術館長,夜里他是創(chuàng)作不輟的雕塑家,還要帶幾名學生。他是一個像“吃零食”一樣休息的人,從家到美術館再到工作室的路上是他打盹的時間。夏日里創(chuàng)作《南京大屠殺組雕》塑像時,汗水濕透了他的衣服;寒冬時節(jié)在室外廣場調整《馬克思》塑像時,七八個小時寒風中他露出手揉捏泥土。吳為山個人工作室設在高碑店的一個村里,也沒有安裝空調,“因為恒溫條件讓人‘耽于安樂’。”
“某一天我退休了,就要把我心中那么多沒有時間做的作品,一件一件地好好去做。”吳為山說,不會為自己塑像,因為每件作品都已是自己心靈的投射,“在我老去的時候,回望我的人生,再看看堆積成山的雕塑,那就是我的生命軌跡,是我的自塑像?!保ㄓ浾?王廣燕)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術館 中國 雕塑 ,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