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八大博物館重慶開盛筵 5地青銅器見證《史記》
圖一: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圖二:青銅鳥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圖三:青銅俎豆夾組合。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圖/上游新聞記者 高科 許恢毅
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西南有巴、蜀、滇、夜郎、西甌、駱越等獨立于中原王朝的部族或王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先言“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后云“西南夷君長以百數(shù),獨夜郎、滇受王印”,留下種種謎團。9月29日,2018年度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代表性原創(chuàng)展覽“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將正式亮相。從“蠻夷之地”到絢爛多彩的古蜀文化、巴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百越文化,展覽將帶你穿梭時空的長廊,漫步青銅的盛筵,踏上解謎西南地區(qū)歷史進程的文化之旅。
看點1
八大博物館館藏開啟《盛筵》
據(jù)了解,“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展期三個月,將展出202件(套)藏品,其中包含一級文物79件(套)、二級文物53件(套),三級文物38件(套),展品以西南地區(qū)商周至西漢時期青銅器為主。
策展人彭學斌告訴記者,本次展覽不少展品都是各大博物館的館藏重器,比如四川博物院的“水陸攻戰(zhàn)紋銅壺”、云南省博物館的“疊鼓形狩獵場面銅貯貝器”、貴州省博物館的“飾虎銅釜”、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的“勾連雷紋銅桶”等。其中,廣為熟知的、收藏于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也將亮相。
看點2
七大單元展示西南古國文明
彭學斌介紹,本次展覽共分為“三星伴月,金沙流彩”“開明王蜀,禮樂尚楚”“巴都濱江,俎豆用享”“滇王受印,笙歌宴舞”“夜郎探秘,釜蹤鼓跡”“百越之屬,和鳴鐘鼓”“中華一統(tǒng),絲路延綿”七個單元。
其中,“巴都濱江,俎豆用享”展現(xiàn)了古巴王國的發(fā)展歷程。戰(zhàn)國時期,巴國主要活動區(qū)域位于今重慶一帶。在楚、秦、蜀諸強環(huán)伺下,巴國曾數(shù)次遷移都城,均位于長江或其支流嘉陵江沿岸。
彭學斌透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青銅俎豆夾組合”也將在該單元亮相。據(jù)了解,俎豆夾組合是巴國上層社會宴享、祭祀時最核心的食器,是最高等級權(quán)貴使用的重要禮器,體現(xiàn)了巴人上層社會的餐飲和祭祀禮儀追慕中原王朝的傾向,在造型和使用方式上又保有獨特的地域風格。
看點3
體感趣味互動讓文物“活”起來
記者在現(xiàn)場還看到了一塊長5米、寬3米的超大屏幕?!斑@是特地設(shè)置的體感互動區(qū)域,讓市民通過體驗來了解四川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水陸攻戰(zhàn)紋銅壺’?!闭褂[制作負責人馬捷透露,觀眾可以在體驗區(qū)域控制“水陸攻戰(zhàn)紋銅壺”壺身上的人物動作,比如打扇的侍女、敲鐘的舞姬等,讓壺身上的紋飾“活”起來,感受2000年前貴族階層的盛大宴享場景。
除此之外,觀眾還能看到會動的左江花山巖畫、點播編鐘樂曲等,“從戰(zhàn)國到漢代,西南地區(qū)主要有巴、蜀、夜郎、滇、南越這幾個大的王國,由于地理景觀異質(zhì)性強,民族風俗差異性大,在徹底融入中華文明之前,各大古國以及依附他們的‘君長’,各自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與輝煌的文明。我們希望通過互動的方式,讓觀眾飽覽西南古國文明的風情?!?/p>
擺放展品必須戴手套 貨車上還有氣墊防震
這么多珍貴的文物,如何運輸過來的?布展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記者為你揭秘布展過程。
記者來到展廳時,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將一件件文物拆箱,每個人都戴著手套,“青銅器非常嬌貴,容易氧化,所以要存放在干凈的地方。擺放時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留在器物上?!惫ぷ魅藛T紀先生說,拿取青銅器時一定注意輕拿輕放,需用雙手端住整個器物,切忌提抓耳、環(huán)、梁、把等部位,以免發(fā)生人為的損壞。
紀先生還透露,在運送這些文物時也要非常小心,“貨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要嚴格控制速度,不能超過80公里/小時,車廂下方還專門安裝有氣墊用于防震。在卸貨時也是全機械操作,避免意外?!?/p>
名稱: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年代:商代
保存單位: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1986年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廣漢三星堆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兩個震驚世界的祭祀坑。坑里埋藏著距今3000年前古蜀文明的最高成就:大量的玉器、金器、青銅器、骨器、象牙、海貝等器物在這里被分層疊放,每一件都堪稱國之瑰寶。在這些寶物中,各種類型的人形器尤具特色,反映出古蜀青銅文明獨特的文化。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是三星堆遺址中的重要文物之一,雖然僅二號坑出土的青銅人頭像就有44件,但戴金面罩的只有4件。
這件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由銅頭像和金面罩兩部分組成,其中金面罩已經(jīng)殘缺。銅頭像為平頂,頭發(fā)向后梳理,發(fā)辮扎束垂于腦后。金面罩系金箔捶碟而成,然后依照人頭像造型,上齊額、下包頤,左右兩側(cè)罩耳,耳垂穿孔,并在眼眉處鏤空。制作者以生漆調(diào)和石灰作為粘和劑,將面罩貼于頭像上。
名稱:青銅鳥
年代:晚商至西周
保存單位: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沙遺址是繼廣漢三星堆遺址之后在成都平原繼起的古蜀人又一大型聚落。從大量遺存和出土文物分析,金沙遺址的年代大約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當公元前1200—前650年),其中以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學術(shù)界認為,這里可能是古蜀杜宇王朝的都邑。
在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了很多青銅鳥。它們有著怎樣的寓意呢?這件體型小巧而精致的銅鳥是一個大型青銅器上的構(gòu)件,它昂首而立,圓眼突出,雙翅收束并上翹,尾羽折而下垂,形象生動,與器身連接的足部殘斷。專家推測原器身可能是圖騰柱或神樹。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鳥類的喜愛和崇拜從未間斷,他們認為鳥類承載著人類美好的希望,是溝通天地的使者。
名稱:青銅俎豆夾組合
時代:戰(zhàn)國
保存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俎、豆是先秦時期常用的盛食器,也是宗廟祭祀及喪葬場合常用的禮器。2002年,重慶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俎豆夾組合。該組合由1俎、8豆、2夾組成。俎整體形似高柄燈形。盤面為圓臺形,盤底部掛有五個小鉤,盤面中心有大小兩道套合內(nèi)凹大圓芯,外圍另分布有內(nèi)凹的小圓芯四個,俎柱截面為實心十三面體,臺狀高圈足,足下有三只壺門矮支腳,主要用于承托銅豆。
這套組合情況及器物樣式均為目前國內(nèi)僅見,是巴人上層社會獨特的飲食、禮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這套俎豆夾組合是巴國上層社會宴享、祭祀時最核心的食器,是最高等級權(quán)貴使用的重要禮器。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博物館 重慶 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