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鐵筆”吳昌碩
? ——從“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說起
篆書臨石鼓文 吳昌碩
包法 吳昌碩
澹廣父(邊款與印面)
近日,“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開幕。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有吳昌碩書法、繪畫、篆刻作品200余件。展覽依托故宮博物院館藏優(yōu)勢,集合浙江省博物館、北京畫院等單位的精品資源,展出這些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的作品,全面地呈現(xiàn)出吳昌碩的師承淵源和藝術發(fā)展軌跡。而且此次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是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吳昌碩的個人藝術展,豐富了故宮藏近現(xiàn)代書畫的展覽類型,同時標志著故宮文華殿書畫館的正式啟用。
吳昌碩(1844—1927),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安吉縣彰吳村。初名俊、俊卿,后署名蒼石、昌石、昌碩,別號很多,如缶廬、老缶、缶道人、苦鐵、破荷亭長、五湖印丐等。他以“詩、書、畫、印”四絕稱雄藝壇,曾任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是“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對近現(xiàn)代書畫家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之一。齊白石、陳師曾、潘天壽、王個簃等,都曾受到他畫風的影響。任伯年稱贊他畫的比自己好,齊白石甚者說愿意成為他門下的“走狗”……
展覽共設有“融古開今”“缶廬花香” “石交傳馨” “鐵筆柔毫”4個單元,集合繪畫、書法、篆刻三類作品百余件,打破以創(chuàng)作年代為序的陳列慣例,突出單元主題,將吳昌碩繪畫的師承淵源、大寫意的繪畫風格、交游與影響,以及書法、篆刻四部分貫穿起來,突出展示了吳昌碩強烈的個人藝術面貌。展覽的另一大亮點是將吳昌碩的作品與明清畫家的同一題材的作品并列展出,對比直觀而強烈,更加深觀眾對吳昌碩師法淵源的理解,尤其是“融古開今”單元,如明代陳淳的《水墨秋葵》與吳昌碩的《秋葵》、徐渭的大寫意代表作《墨葡萄》與吳昌碩的《墨葡萄圖》、清代八大山人的《荷花鳥石》與吳昌碩的《荷花圖》……無不是經(jīng)典與經(jīng)典的碰撞,生動直接反映出吳昌碩向前代畫家的繼承,又能師古出新,不為古人所囿,終成自家面目。
吳昌碩的篆刻藝術
吳昌碩篆刻、書法成就極為突出,文華殿西配殿陳列的“鐵筆柔毫”單元,集中展示了他這方面的藝術成就?,F(xiàn)在主要就此單元淺談他的篆刻藝術和石鼓文書法。吳昌碩生活的時代,正是清朝金石學盛行的時代,封泥和陶文被發(fā)現(xiàn),并成為藏家收藏的對象,收藏封泥的藏家如陳介祺、吳式芬、劉鶚和羅振玉等。封泥、陶文線條的古樸之美,為書法家、篆刻家所借鑒,并運用到他們的藝術實踐之中。
吳昌碩用功時間最久、最為擅長、名世最早的當屬篆刻。吳昌碩《西泠印社記》中說:“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笔芗彝ニ囆g熏陶,他自少年時便沉迷篆刻,十四歲的時候,在私塾里念書,書包里都帶著刻印的工具,一遇到空閑,就拿出來刻;據(jù)說他曾經(jīng)因為刻印戳到左手無名指,指甲脫落不再重生。他對自己的才藝評價道:“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于書法。”可見在他眼中篆刻是最擅長的。
吳昌碩早年的篆刻,廣泛地向當代名家和前人學習,浙派、明清流派風格的都有,他最早的一部印譜是《樸巢印存》,其中鈐印103方,這是他22歲到27歲之間的篆刻作品,是他廣泛學習的階段。他中年在秦漢印、吳熙載、錢松和金石碑碣上用了很大的功夫,有《鐵函山館印存》《削觚廬印存》相繼面世。40歲到60歲是他篆刻創(chuàng)作的一個鼎盛時期,融石鼓文、古璽、封泥和瓦甓、金石碑碣于一爐,化而用之,從而形成新的篆刻刀法,“使刀如筆任曲屈,方圓邪直無差訛”,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篆刻風格。馬衡評價吳昌碩的篆刻時說:“其刻印亦取偏師,正如其字。且刻成之后,椎鑿邊緣,以殘破為古拙?!边@都是關于吳昌碩印章邊角處理中借鑒封泥的記載。
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吳昌碩篆刻作品40余件,此次展覽展出院藏吳昌碩篆刻作品24件,是吳昌碩篆刻藝術風格的展現(xiàn),同時也是吳昌碩生平與交游的重要資料。通過這些篆刻作品不難看出,吳昌碩注意章法的處理,印文有極強的筆墨味道,強調(diào)印文的粗細和疏密關系,印邊以殘破作修飾,如在印章邊角和印文中使用敲擊、磨、刮等手段,更顯樸拙,具有濃烈的金石意趣。
吳昌碩的《石鼓文》書法
《石鼓文》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組刻石文字。大篆字體,刻于鼓形石頭上的篆書文字。每鼓上有四言詩一首,記再秦君游獵的事跡,所以又名“獵碣”。原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妒奈摹纷鳛閺慕鹞南蛐∽l(fā)展的過渡字體,是研究先秦文字演變脈絡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學習篆書最佳的范本。清代碑學興盛,《石鼓文》被視為篆書的正宗,吳昌碩一生酷愛篆刻,篆書是篆刻的基礎,篆刻與書法相互影響,在他的篆書創(chuàng)作中,石鼓文創(chuàng)作正是吳氏書法的精華所在。吳昌碩早年的篆書主要學習楊沂孫,同時受到吳大澂的影響。與吳大澂的交往,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古代文物,開闊了眼界,為日后書法篆刻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幫助。吳昌碩大約從41歲(光緒甲申,1884年)開始實踐《石鼓文》書法,43歲時接觸到了好友潘鐘瑞所贈的《石鼓文》拓本,還曾臨摹過阮元翻刻的《石鼓文》拓本,《石鼓文》成為他篆書主要臨習的范本,“從茲刻畫年復年,心摹手追力愈努”,數(shù)十年鍥而不舍,將鐘鼎、碑碣等的文字體勢,結(jié)合行書的筆法和自身的用墨習慣,形成剛?cè)岵?、金石氣濃烈且書寫流暢的書寫風格,具有強烈的韻律美感和蒼勁樸茂的意趣,最終在《石鼓文》書法上取得了非常高的藝術成就,成為當時研精《石鼓文》的重要代表。
故宮博物院藏有近30件吳昌碩的書法作品,涵蓋了他40歲后到去世前不久的各個階段,其中以《石鼓文》書法創(chuàng)作的對聯(lián)和臨摹《石鼓文》的作品占絕大多數(shù),其臨摹的《石鼓文》書法極為精彩,堪稱代表作。吳昌碩臨摹《石鼓文》的作品,或是整幅通臨,或是以《石鼓文》集字的形式來書寫對聯(lián)。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吳昌碩47歲所書的《篆書為墨耕臨石鼓文》軸,內(nèi)容是“馬薦鼓”,是他臨摹《石鼓文》的學習階段,此時的字勢結(jié)體還偏于工整,字形方中寓圓,收尾處露尖鋒。50歲以后所作的《篆書六月詩四條屏》《篆書為子霑臨石鼓文》軸,基本上還是在忠實于《石鼓文》刻石的用筆和結(jié)體,還帶有學習楊沂孫書法的影子,字形拉長,用筆厚實,收尾偶作尖鋒,轉(zhuǎn)折處方折蘊含圓勁,結(jié)體嚴謹工整。62歲為馬衡所書的《篆書凡將齋》橫披,“凡將齋”三個字的章法布局,明顯呈現(xiàn)出經(jīng)營位置的主觀能動性,用筆更加圓勁樸厚,筆鋒下壓,提按更加自如,筆畫的疏密和書寫節(jié)奏更加流暢,行草書落款一氣呵成,字形略帶欹側(cè),少了早期的工謹與秀潤,已經(jīng)開始顯現(xiàn)“古茂雄秀”的書法特點。晚年所書的書法完全脫去前人的影子,形成自己書法風格。這時候他的《石鼓文》書法由工整變?yōu)殄e落,變平正為欹側(cè);章法布局更加追求參差錯落,生動活潑;結(jié)體左高右低,靈活安排;用筆渾厚樸茂,加之行書的筆法,字的筆畫沉穩(wěn)而又流暢,墨色厚潤枯勁,飛白之筆愈顯金石氣格。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為吳東發(fā)所作的《篆書臨石鼓文》軸、《篆書為魯瞻集石鼓文八言聯(lián)》《篆書為厚夫臨石鼓文》軸,就是此類書風的典型代表。
吳昌碩以深厚的書法功底,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以及自身的性格稟賦,成為晚清篆書復興和繁榮的代表人物,他的篆刻、石鼓文書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對后世書畫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作者為故宮出版社書法編輯室主任,文有刪節(jié))
編輯:楊嵐
關鍵詞:吳昌碩 篆刻 石鼓文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