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刻在石頭上的漢代生活——濟(jì)寧市博物館館藏漢畫像石
二、 亢父故城出土漢畫像石
1973年5月10日,在山東濟(jì)寧市喻屯公社發(fā)現(xiàn)13塊漢畫像石。據(jù)當(dāng)?shù)厝罕姺从常@組漢畫像石似同出于一墓。此墓坐落在濟(jì)寧市城南約25公里處的“亢父故城”附近的墓群中。因早年被盜,墓口暴露在距離地面1米處,群眾俗稱為八角琉璃井。1968年社員為建排灌站,挖出墓石,其中帶畫像的刻石13塊,為東漢時期的作品。
畫像石是減地淺浮雕,物象輪廓外剔地,物象呈凸起的弧面,在物象內(nèi)因部位不同刻出起伏,凈底磨光,細(xì)部用陰線刻。在結(jié)構(gòu)布局上,多分上下兩層,疏密得當(dāng),均衡勻稱,有的還綴以小物象補(bǔ)白。畫面內(nèi)容很豐富,有車馬出行、樂舞百戲、孔子見老子、瑞獸、胡漢戰(zhàn)爭、羊、鹿拉車等。畫像多平視、側(cè)視、斜側(cè)橫列,動感較強(qiáng)。下面就代表性的畫像石做一簡單介紹:
1
九頭獸、戲象圖
畫像石呈門扇狀,高157厘米,寬52厘米,厚12厘米,屬墓門石,正背兩面刻畫。
正面,分四層。
第一層:大鳥,雙足站立,口含二珠,吐出三珠。有三人,其中一人稍大,長發(fā),肩披羽衣,單腿下跪,仰面向鳥,雙手捧接三珠。大鳥兩側(cè)有兩只人首鳥相對飛行。
第二層:一公象四足直立,象背坐六人,每人手持一物。象鼻上立一人,左手用鉤勾住象鼻孔,右手揮鉤作舞,此人應(yīng)為馴象師。右上角一只鳥正在下落。
第三層:上部中央刻鋪首銜環(huán)。左邊一人手持鑿形器,操大板斧。右邊刻雙人頭獸。下部刻九人頭大獸,其右一人拱手持立。
第四層:上部為一條帶翅飛龍。下部一人戴冠,雙手持長戟;一人稍矮,雙手持帚,二者之間有一小人侍立。持帚者背后倒垂一人。
2
車牛庖廚圖
畫像石高59厘米,殘長90厘米,厚26厘米,屬墓門石,一面刻畫,分上下兩層。
上層:一牛拉一車,車上端坐三人。隨車步行者三人,第一人右手前伸,左手持刀,回首;第二人持斧;第三人持鉤。
下層:左邊一人持杯端坐,兩人站立;中間一樹,上有六鳥,一打水吊桿,樹下一人剝獸,一人張弓,上方一鳥墜落;右邊一豬倒懸,一人持槌捕羊,一人持槌捉牛。
3
胡漢戰(zhàn)爭、凱旋百戲圖
橫屏查看大圖↓
畫像石高59厘米,長240厘米,厚26厘米,一面刻畫,分上下兩層。
上層:車馬出行狩獵圖。
左起,兩個帶鷹騎馬者,兩吏徒步隨后;一騎羊者后隨兩吏;兩鹿車、兩羊車間隔成行,每輛車一駕馭者、一乘者、兩隨從小吏(最后一輛羊車因?yàn)槭^殘缺僅見一駕馭者)。
下層:可分三部分。中間一華蓋傘下,兩人座談。左邊左起第一組一武士持鉤、劍,二人臥地倒剪雙手,下有三無頭尸,一案上有三顆人頭,三人頭皆戴尖頂帽,面部深眼窩,高鼻子,應(yīng)是胡人俘虜;第二組八人,四人一行,人手一兵器;第三組兩持兵器武士;前跪伏倒剪雙手的四人,倒剪雙手的四人與前三人頭的面相及所戴的帽子相同,應(yīng)該也是被俘的胡人。右邊第一段六人,三人一行,均躬身持兵器。第二組為雜技歌舞場面,又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演奏者十一人,一人站立,十人端坐奏樂,樂器有管、簫、笛、排簫、撥鼓,等等。下層表演者十人。左起第一人雙手扶圓鼓狀器物做蛙式倒立;第二人足踏雙鼓起舞;第三人雙手支鼓倒立;第四人作舞;第五人左腿,右手高舉,左臂滾一車輪;第六人手足并用玩五球;第七人也似在舞蹈;第八人表演出手飛劍;第九、第十人皆空手倒立。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畫像 漢代 二人 濟(jì)寧市 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