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物收藏:和書上的不一樣
按圖索驥,是古玩收藏的一大忌諱,造假者也往往盯準玩家的這個軟肋,弄出一些“和書上一樣”的東西設局,讓玩家得意地認為自己的緣分天賜,遇到了一件不容錯過的絕品,且有書比對,大可與人炫耀。真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了。
這個話題和收藏有關。
常聽到某某人說最近收到了一件東西,和某本某本“書上的一樣”,意思是說:得到了一件和某某書上的典型器物堪可比美的藏品。但經(jīng)驗中,凡說這話的,往往是一路剛開始花錢買東西的新人,但也有一路,倒是玩了很長時間、也花了不少錢、但卻沉醉在自我成就想象中的“老手”。
按圖索驥,是古玩收藏的一大忌諱,造假者也往往盯準玩家的這個軟肋,弄出一些“和書上一樣”的東西設局,讓玩家得意地認為自己的緣分天賜,遇到了一件不容錯過的絕品,且有書比對,大可與人炫耀。真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了。
這說的是書上本來沒錯,但世間的一葉障目者太多。還有一種情況,是書上原就有錯,卻一時讓人領會不出來。
就說2005年的第四輯《經(jīng)典》刊出過“小孤山館藏器選刊”,非常不錯的一組文房收藏案例,至今亦常常翻出來養(yǎng)養(yǎng)眼。藏主曾小俊,也是一個很有眼光的玩家,配合這批藏品寫有詳細的文字,歷數(shù)其中器物的由來。其中說到“筆架山”一項,赫然刊有精彩一圖,從圖片上看,其峰巒圓潤,形肖自然,取材精良,誠為一件上品,讓人垂涎。圖注文字,為“宋代石質二十峰筆架山,5×26×3cm”。文中漫談了歷代筆架山沿革,例舉有1981年浙江諸暨的南宋董康嗣墓中出土的一件“石雕二十峰筆架山,高五厘米,長26厘米,底寬3厘米”,現(xiàn)藏諸暨博物館,應當是與那圖片相對應的。
當時初看時并無疑問,只是覺得那個筆架的山形峰巒怎么也數(shù)不出有二十個,總不至于把那些凸凹起伏的脈絡也算作是“峰”吧。百思不得其解,許是圖注的錯誤吧,此后也不再多想了。
前幾日,藏家朋友“木匠”突然深夜來電話,情緒很高,說是要探討一下《經(jīng)典》登過的那件石質筆架,曾小俊的,問我記得不?我說印象一直很深的。他說:那不是一個石頭的,是木頭的!
近來翻閱文房方面的資料,那本書還真就在案頭,拿過來攤開,摘了眼鏡的老花不淺的眼睛細細一看,果然,圖片高光處顯示的細小紋理,真是紫檀的牛毛狀“棕眼”。
他又說,臺北故宮的《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的“器物卷”一書里的圖片,才是《經(jīng)典》文章里說的那個筆架山呢。
書架上也適有《文藝紹興》一書,前幾年臺北南宋文物特展的圖錄,翻到219頁,是董康嗣墓中出土的山形筆架。黑色的石材,雕成簡約狀的山巒,連峰起伏,錯落排列,只不過,不是曾小俊文中所稱的二十峰,而是三十二峰。顯然,他只數(shù)了正面能看到的,而遺漏了背面的。
總之,《經(jīng)典》中那幅赫然精彩的一圖,應該是曾小俊自藏的“清代紫檀筆山”。
終于解開了一個疙瘩。
山形筆架,又稱筆架山、筆山、筆擱、筆格,是書寫時擱置毛筆的輔助文具,從實用性的角度,一般多做成數(shù)個山峰一字排列的形狀。但是,文房的設計,不會僅僅只是出于實用的考慮,山形的筆架,其實保留了秦漢以來方術之學中的海外仙山的余韻??梢韵胂螅割^筆山橫陳,那云煙出沒的意象,有助文思,能啟畫興,即古人所謂“長對坐而銜煙,永臨窗而儲筆”(《筆格賦》),一個小小的文具,竟能伴那些文士們一番幽邈的玄想了。
然而做個事后諸葛再來想,之前的那些問題并不艱深。除了峰頭的數(shù)量外,首先,那圖片上就不是石質的感覺;其次,直覺的高長比例也明顯不對,一件是3︰1的,一件是5︰1的;另外,既然文章中明說了是出土文物,原就不是私人的藏品,也就不可能在藏品專輯中給出一幅圖片來。之所以沒去細想,原因恐怕是:太相信曾小俊的口碑了,也太相信《經(jīng)典》了。
書上顯然是個錯,但肯定也不是故意的,文字排印的疏忽而已。但是,多少人與我等一樣,或者永遠也解不開這個結,或者根本就沒存在過這個結。
古物的賞鑒,需要日常功課的積累,甚至可以說,功課做到哪一層,眼光才能看到哪一層,
至于那些捧著贗品念叨著“和書上的一樣”,則是另外的一種“相信”了,大率不過是蒙昧自欺而已。
編輯:楊嵐
關鍵詞:古物收藏 古玩收藏 和書上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