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古戲臺 資料圖片
勸諭性壁畫的典型代表
7月26日,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組龍明盛、陽利新、李峰、繆文凱、陳勤學等5名成員深入湖南省桂陽縣蓮塘鎮(zhèn)錦湖村進行田野調查。在對錦湖村極具湘南特色的錦湖傅氏家祠古戲臺的考察中,調查組在錦湖家祠享堂左右壁、后壁、兩邊側廊墻壁發(fā)現有“家禮家訓”壁畫遺存。整個壁畫遺存圍繞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價值觀,以歷史典故來形象地闡釋儒家的人文精神。
根據祠堂里碑刻可知,壁畫始繪制于乾隆九年(1743年),距今有274年的歷史。壁畫面積達230平方米,分別位于祠堂左右側廊、享堂的左右壁、寢堂左右壁與后壁。經初步清理,現保存完好、整體辨識度較高的壁畫有15鋪,面積為100余平方米。
整個祠堂壁畫遺存,最能體現“家禮家訓”主題之處,位于享堂左右兩壁。左側墻壁,描繪的是“閔子騫單衣順母”“大保國”“岳飛大敗金兀術”“梁灝借書”四個故事;右側墻壁,描繪的是“程門立雪”“千里走單騎”“掩銀尋主”“不食周粟”四個故事。在壁畫之外,還有相應的文字,與圖畫互相呼應,相互補充。壁畫的主題圍繞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價值觀展開,整個壁畫線條緊勁連綿,堅韌有力,色彩以赭、綠為主,藝術水平頗高。享堂山墻還繪有青龍、白虎、鯉魚等祥瑞圖案。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彬彬認為,中國古代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繪畫看作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特別強調它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繪畫史上曾有過一個“禮教時期”,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這種繪畫功能主義的思想,雖說在宋以后不為文人士大夫所倡導,然而在清代發(fā)展相當繁盛,多分布于祠堂、私宅和寺廟等場所。清代“家禮家訓”壁畫貼近大眾,承擔著對基層民眾傳遞儒家“忠孝”觀念、倫理道德和宗教風尚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