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拿著錄音筆去鄉(xiāng)下 退休教師32年搜集千首童謠
搜集
下鄉(xiāng)拿錄音筆搜集童謠
除了學生,老王還經(jīng)常下鄉(xiāng)去搜集童謠。每到周末或假期,老王就騎個自行車,到鄉(xiāng)下的街上逛,半路碰到八九十歲的老人路邊嘮嗑,他就停下來,車子往路邊一扎,撿個磚頭坐上開始搭訕:大娘,給俺唱個曲兒唄!
時間一長,老王也成了個名人。老人們見到他,都知道“要唱曲兒”。而老王每次聽了新鮮的曲兒,就像覓得了寶,騎車一路飛奔,嘴里還重復地哼唱著,生怕忘了哪一句。到了家,第一時間記在教案本上。
2009年,老王從學校退休,記憶力也不如以前,干脆花了百余元買了支錄音筆,專門下鄉(xiāng)搜集童謠。老王說,如今的孩子,可玩兒的東西多了,流行歌曲、動畫片替代了童謠。這是時代的進步,但他不愿看到這個凝聚了老祖宗智慧、啟蒙了他的童年的民間文學就此消亡,他希望能繼續(xù)把它們傳承下去。
“每次下鄉(xiāng)搜集童謠,看到一個個曾給我唱曲兒的老人先后離去,心里就十分焦慮。”老王遺憾地說。2016年9月,老王從他搜集的近千首童謠中精選了416首,準備編成《歲月童聲》一書公開發(fā)行。而他的《傳統(tǒng)兒童歌謠》也被鄭州市列為第五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老王被評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老王說,他希望能為傳統(tǒng)童謠的延續(xù)盡一份力,為后人留下一份精神財富。這些年,他常到各個學校教孩子們唱童謠;遇到了年輕人,他也常會說上一段。老人說,這些,只是為了記憶與傳承。
王公理展示自己搜集的傳統(tǒng)童謠
價值
童謠再現(xiàn)中牟的歷史和文化
在王公理看來,童謠是一種民間口頭文學。它不僅有語言和文學價值,還是時代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著一個地方民俗、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有一定的民俗和歷史價值。想到此,他傳承傳統(tǒng)童謠的動力更足了。
老王收集了一首《白沙街曲》:吃罷飯,沒事干?;疖囌?看一看。關長吹哨,師爺賣票。哞啦一聲,火車來到。白沙街,停一停。往西不遠鄭州城。白沙街,看一看。南邊有個火車站?;疖囌就R煌?哞啦一聲到開封。
他說,這首童謠出自民國時期。1905年,中牟火車站修建于白沙鎮(zhèn),而這一場景正反映了白沙鎮(zhèn)人民的生活場景。
“春掃堿,夏掃鹽。連陰天掃白不咸。坑連崗,崗連坑。掃鹽掃堿順小風。”老王介紹,這首《掃鹽堿》揭示了自古以來,黃河邊的中牟人,以掃堿、熬鹽為副業(yè)的生產(chǎn)勞動景象。
“有童謠還寫了咱鄭州中牟的特產(chǎn)哩!”老王以童謠《板凳倒》為例:板凳倒,小狗咬。誰來啦,你大嫂,提的啥?大木棗。吃點吧?沒牙咬。給你嚼嚼吧?你老好,你老好!他說,大木棗是中牟大孟地區(qū)的特產(chǎn)棗,果大味甜。他記事時,老家的村里就種有一大片木棗林。如今,這片棗林早已不復存在。
老王說,童謠不僅是兒時的記憶,也是一種歷史和文化。他希望,自己能將這份記憶和文化傳承保護下去。
記者手記
童趣應持續(xù)在生活每一天
67歲的王公理,每次唱起曲兒,就會想起奶奶,憶起了童年。他說,奶奶雖早已不在;但慶幸的是,奶奶教的童謠還在,兒時的童趣亦可追。
在中老年人的記憶中,童謠是永不褪色的童趣。洛陽的朱夢嬌唱起兒時的童謠,就像回到了小時候,還是當年的那個小丫頭,一樣地瘋、一樣地笑;滎陽的老趙,70歲高齡還能哼著曲兒與6歲的孫兒比賽推鐵環(huán)……一周來,讀到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回憶著童謠,享受著童趣。
童謠需傳承,而童趣更應該持續(xù)。原陽的范言斌創(chuàng)作了400多首新童謠,為孩子們種下善的種子;王公理更是花了32年收集傳統(tǒng)童謠,希望把童謠一代代傳下去。其實,他們在傳承童謠文化的同時,也希望每個人心中的童趣能長久持續(xù)。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jié),雖然本報僅講述了4名老伙伴的童謠趣事,但激起了不少人對童年的回憶。今天這個節(jié)日,不僅是小朋友的,也是童心未泯的大朋友的;這份童趣,不僅存在于每年的六一,更應持續(xù)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大朋友們、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唱起那首熟悉的童謠,享受這份美好的童趣吧!六一快樂!
編輯:梁霄
關鍵詞:錄音筆 退休教師 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