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82歲老人36年修水渠:過三道絕壁 穿三道險崖
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fā)的無悔人生
本報記者 吳儲岐 郝迎燦
你可曾想象,沒有水的日子怎么過?你可曾思量,36年做一件事情,你會做什么?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莊。千百年來,這里的人祖祖輩輩吟唱著一首心酸的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p>
水是草王壩人的窮根,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日日夜夜的求。
村里有一位老人,今年82歲,他和大山較勁,用36年的時間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
這條水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
這位老人,就是草王壩村的老支書,名叫黃大發(fā)。
這個橫跨36年的故事,是一段注定流芳后世的佳話。
立 誓
有條漢子不認(rèn)命
“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要有辦法早就有了,老天爺不長眼,咱們村就是沒水的命?!钡拇_,草王壩沒水不是一天兩天。石漠化嚴(yán)重,全村灌溉和人畜飲水,要不靠山坡自滲水,要不守著一口望天井不分晝夜地排隊(duì)挑水,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個多小時,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里的水,那么上下山一趟就得4個多小時;沒有水,種水稻就是天方夜譚,地里幾乎都是包谷、紅苕和洋芋;沒有白米飯吃,村里人就只能將玉米碾碎上鍋蒸煮,俗稱包沙飯……人人叫苦不迭,可就是沒辦法,很多人干脆認(rèn)命。
但有條漢子不認(rèn)命。
1935年出生于草王壩村的黃大發(fā),自幼父母雙亡。四處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飯,住的是滾草窩和包谷殼。23歲,黃大發(fā)光榮入黨,這一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duì)長。這一干,就干到了70歲。
“從我當(dāng)大隊(duì)長開始,我就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正是意氣風(fēng)發(fā)的年紀(jì),黃大發(fā)撂下了“狠話”。聽說這個新上任的小伙子要引水,村里人都覺得他一定是瘋了,無異于做白日夢。
可誰不渴望水?祖祖輩輩的草王壩人想水想得都要瘋了。即使覺得是白日夢,但大伙兒還是愿意跟著這個年輕人一塊兒做。
辦法也不是沒有。草王壩西側(cè)有一條小河——螺螄水,這條小河沒流入草王壩村,而是流向了相距幾公里遠(yuǎn)的野彪村,只要想辦法把野彪村的水引過來,問題就解決了。
說得倒是輕巧。草王壩村和野彪村之間盡管只相隔幾公里遠(yuǎn),但這幾公里并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天路。螺螄水河谷縱深切割,兩岸的懸崖峭壁像一把鋒利的刀,割斷了草王壩村的引水路,也割斷了草王壩人喝水的夢。
那水,可望而不可即,草王壩人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金子般的水白白流走。
不如就劈山。所謂劈山,不是真的把山劈開,而是依山鑿渠,一條順著大山起起伏伏的救命渠。
半個世紀(jì)前的中國,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十萬林州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鑿石,挖渠引水,一條紅旗渠插在了太行之巔。
同一時期,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也有一位叫黃大發(fā)的年輕人,帶領(lǐng)草王壩村民立誓修渠,這條渠要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淳樸農(nóng)民,他們放下鋤頭,舉起錘子,離開貧瘠的土地,踏上懸崖和峭壁。
他們在鑿渠,他們要引水,他們想求生??涩F(xiàn)實(shí)卻無比殘酷。
不懂技術(shù),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shù);沒有工具,操起錘子鋼釬靠蠻力鑿;沒有導(dǎo)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本來脆弱的溝渠被沖得稀巴爛……
爛了重新修,還沒修好又爛了。修修補(bǔ)補(bǔ)十幾年,辦法想盡,可水就是進(jìn)不來草王壩。全村人喝水的夢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被反復(fù)拉扯,最終還是破滅了。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老人 水渠 險崖 絕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