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走向文明中國的“生活美學”
天地有大美。從古至今,人們不斷追尋美的真諦、美的生活。在傳統(tǒng)文化中滋養(yǎng)生長的中國美學,早已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自本期起,“文明中國”版推出“美在生活”系列文章,從古今生活的細微之處,品味中國之美的傳承與豐富。
——編者
走向文明中國的“生活美學”,亟須返本而開新,就要復興生活美學的“中國文明”!
“美的生活”是有“品質”的生活
進入21世紀的今天,美學與文明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始終不變,仍在于美學為衡量社會發(fā)展的高級尺度與標桿,審美也是衡量我們?nèi)粘I钯|量的中心標志?!白屖澜绺篮谩?,成為當代美學家內(nèi)在的吁求。然而,當美學家們都承認美學擁有改變世界的能量的時候,他們的潛臺詞幾乎皆在說: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審美化的生活”才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高級標尺。
生活美學就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的存在之學,也是追問“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學。幾乎每個人都在追尋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起碼應包括兩個維度,一個就是“好的生活”,另一個則是“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礎,美的生活則是好的生活的升華。好的生活無疑就是有“質量”的生活,所謂衣食住行用的各個方面都需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滿足民眾的物化需求;而美的生活則有更高的標準,因為它是有“品質”的生活,民眾在這種生活方式當中要獲得更多的身心愉悅。無論是有質量的還是有品質的生活,終將指向“幸福”的生活。
眾所周知,每個人都要“生”、皆在“活”,但只有生得“美”、活得“樂”,才會進入生活美學之境。在漢語當中,生與活原本是分開的:“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終極則指生命力,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則指生命的狀態(tài),原意為活潑潑地,最終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勞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氣、沐浴陽光、承受雨露、享有食物和分享環(huán)境,這些都是人們要過的日子。然而,人們不僅要活著,而且要追求“存在感”。如何審美的存在就成為了我們生活的理想。
中國人對生活之美的追尋
由古至今,中國人皆善于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去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樂”。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智慧,就在于將過日子過成“審美生活”。這個傳統(tǒng)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延續(xù)至今。此種原生態(tài)的生活美學傳統(tǒng),形成了中國人獨有的一種“憂樂圓融”的生活藝術:從詩情畫意到文人之美,從筆硯紙墨到文房之美,從琴棋書石到賞玩之美,從詩詞歌賦到文學之美,從茶藝花道到居家之美,從人物品藻到鑒人之美,從雅集之樂到交游之美,從造景天然到園圃之美,從歸隱山林到閑游之美,從民俗節(jié)慶到民間藝術之美,都屬于中國傳統(tǒng)生活美學的拓展疆域。
中國人對生活之美的追尋為世界其他民族所難以企及,以至于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論斷。世界上只有蔡元培在中國將美育提升到如此“文明高度”的地位:美育是自由的、進步的與普及的,由此決定了美育可以積極地推動社會文明進程。在蔡元培看來,宗教以其“強制的”“保守的”與“有界的”特質,難以實現(xiàn)社會啟蒙的功能。實際上,由于儒家文明的基本結構的影響,使得“人文化成”的審美教育占據(jù)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發(fā)展主導。
回歸儒家傳統(tǒng),儒家的“六藝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帶有“美質”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極有洞見地認為,“吾國古代教育,用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六藝。樂為純粹美育;書以記實,亦尚美觀,射御在技術之熟練,而亦態(tài)度之嫻雅;禮之本義在守規(guī)則,而其作用又在遠鄙俗;蓋自數(shù)之外,無不含有美育成分者”。這意味著,以儒家為主導的“六藝之教”里面,的確皆包涵美育成分,哪怕是其中“數(shù)”,其實也與審美間接相關。在“六藝”的完整譜系里面,大概只有“樂教”大致相當于西方的藝術教育,而其余各項教育其實都是關乎生活經(jīng)驗本身,都是從生活出發(fā)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生活 美學 中國 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