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能讓法院副卷成為“法治黑匣子”
司法判決的權威并不在于唯一的正確性,而在于說理性和公開性。
法院辦完案件后,都會立卷歸檔,將辦案中的文書、筆錄等等歸結(jié)在一起,作為案卷記錄辦案的經(jīng)過。當事人可以因上訴、申訴等原因,申請查閱法院案卷。但在辦案中,有些律師朋友和筆者說,有時候一些案件的卷宗分成了正卷和副卷。
何謂正卷、副卷?簡而言之,正卷可以向當事人公開,但副卷卻只限法院內(nèi)部參考。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頒發(fā)的《人民法院訴訟文書立卷歸檔辦法》,副卷主要包括的就是“不宜對外公開的材料”。
一些律師在辦案過程中“不小心”看到了副卷,其中可能包括有關部門的內(nèi)部意見,案件的內(nèi)部請示和批示,上級領導或相關部門領導對案件的批示、合議庭評議案件的筆錄等等。
不過,筆者倒是認為,司法公開是十八大以來司法改革的主題之一,特別是近日最高院剛剛開通了中國庭審公開網(wǎng),繼全面公開判決書之后,進一步推動了司法公開的力度和廣度。司法公開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促進司法公正。只有公開才能讓裁判者敬畏手中的裁判權力,才能讓裁判者感受到審判工作的嚴肅性。在司法全面公開的形勢下,副卷“不宜對外公開”的說法就顯得有點別扭了。
司法材料公開有兩個層面,一是只面對特定的當事人;二是可以面對不特定的公眾。副卷的不宜對外公開的“外”,到底是將當事人當做外人,還是將公眾當做外人?有時候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或是出于國家安全等原因,特定案件可以不對公眾公開。但是有些案件信息為什么連案件當事人都要保密呢?
司法判決的本質(zhì)是通過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說理,說服當事人接受特定的判決結(jié)果。決定判決結(jié)果的最核心因素往往也是最隱秘的因素,若連當事人都不得而知,這樣的判決恐怕難以說服當事人,這樣的判決也就失去了正義判決的基本程序品質(zhì)。
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是司法責任制改革的一個核心原則。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判決書上會載明不同法官對同一個案件的不同看法,最終以多數(shù)票決定裁決結(jié)果。這些做法并沒有傷害到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司法權威,他們的判決結(jié)果依然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這說明,司法判決的權威并不在于唯一的正確性,而在于說理性和公開性。而司法審判中裁判者的言論就應該接受這樣的檢驗。因此,只要是影響甚至決定案件結(jié)論的聲音都應該記錄在案,并且至少向當事人公開。
筆者認為,當事人不僅有必要,而且有權利得知決定判決的全部因素。當前的司法改革背景下,不論從哪方面考慮,法院副卷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飛機上都有黑匣子,平時不管用,失事后才通過黑匣子查找原因,法院副卷不能成為法治的黑匣子。不能等一個案件辦成“法治空難”后,一倒查就總能查出一本副卷來,而里面則記載著事故原本不為人知的前因后果。
□葉竹盛(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司法判決 法院 正卷 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