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北大學子又賣肉 輿論為何大不同
據媒體報道,近日,年過50歲的陸步軒現(xiàn)身廣州,重執(zhí)屠刀賣豬肉。當年他北大中文系畢業(yè)后賣豬肉出了名,被安排做地方志工作。臨近退休,陸步軒又徹底放棄了鐵飯碗,“重操舊業(yè)”賣起了豬肉。
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都有靈活選擇職業(yè)的自由。陸步軒捧著“鐵飯碗”退休也好,重新操刀去賣豬肉也罷,都是他的自由,沒有什么對錯之分。倒是陸步軒兩度賣豬肉,引起的圍觀,引發(fā)的討論,產生的轟動效應,值得我們思考。
當年,陸步軒從北大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了陜西一家小型國企,之后這家國企倒閉,他就以賣豬肉為生。2003年“北大學子賣豬肉”的新聞登上媒體頭條,引發(fā)熱烈討論。翻一翻當年的報紙雜志,檢索一下彼時的論壇跟帖,會發(fā)現(xiàn)當時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事“不應該”,言辭激烈者更是拋出“人才浪費”“北大蒙羞”“教育之恥”等論斷。這場激烈討論,最終以廣州市有關方面給陸步軒“安排”公職而平息。
13年一個輪回,如今在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了10多年的陸步軒毅然辭職,重操舊業(yè),又一次成為一些媒體關注的焦點。同樣還是陸步軒,同樣都是“北大學子賣豬肉”,這一次輿論的反應卻與當年截然不同?!叭瞬爬速M”“教育之恥”之類的痛心疾首幾乎看了,支持、點贊、表示敬佩的不少,更多人則表現(xiàn)得非常淡然。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表面上看,是因為大學擴招,公眾對名校畢業(yè)生的“精英化”預期在消減,而且放下身段做小買賣的大學畢業(yè)生多了,北大學子賣豬肉已經不太新奇。從本質上看,這是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公眾的思想觀念得到巨大解放的結果。
大學教育的普及,就業(yè)擇業(yè)的自由,職業(yè)界限的打破——改革促使整個社會的思想觀念由單一轉向多元。多元的時代,成才與成功的標準也在發(fā)生變化。成功標準不再單一,殺豬賣肉也沒什么羞于啟齒。我們在教科書里主張的“職業(yè)沒有貴賤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等觀念,正在不斷坐實。
比如陸步軒一度覺得自己給母校北大“丟了臉”,可不久前北大校方還請他回母校做了場報告??梢?,北大不僅不以學生賣豬肉為恥,反而以畢業(yè)生的勤勞務實為榮,這是中國的大學乃至中國教育界、知識界更趨包容與開明的一個注腳。
時代在進步,每個人的認識水平也在進步。時過境遷,同一個人看待同一件事,感受和判斷可能截然不同,看到這種不同所折射的時代變遷,我們就會感知到我們思想的解放,就能更主動地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比如,“北大”“賣豬肉”“辭公職”未來可能根本就不能構成一則新聞。那時的人可能會覺得,一個人換個職業(yè)過活,哪值得如此大驚小怪,刺激輿論神經呢?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北大 陸步軒 賣肉 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