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大學生暑期刷手機皆因“無事可刷”
8月,中國高校傳媒聯(lián)盟在來自全國的1937位大學生中發(fā)起投票,55.06%的大學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機度過”,67.19%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手機依賴癥,其中認為自己“重度依賴,手機就像身體的一部分”的大學生占9.46%。(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手機依賴癥是種社會病,大學生群體自然也難以幸免。不過,超過五成的大學生在暑期無所事事,“宅在家刷手機”則證明依賴的嚴重性。手機只是消遣之物,偶爾刷刷用于打發(fā)時間也無可厚非,但若一個假期都基本用于玩手機,則表明大學生沒有做好假期規(guī)劃,沒有比玩手機更有意義的活動,處于極度無聊的狀態(tài),自然就只能寄望于“手機度日”了。如此看來,手機依賴只是表面現象,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放任,并把美好的時光交付給手機才是實質。
與“宅家刷手機”不同的,實習、兼職、備考、社會實踐或者旅游,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場景,收獲的也是迥然各異的成效。實習讓自己有了更多的職場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有了更多的社會經驗,備考可以讓自己有更高的層次,而旅游也可以達到“行萬里路”的效果,無論選擇那一種方式,都比“宅在家刷手機”更有意義。
大學生群體如此,中小學生的狀況也難言樂觀?!安恢绾味燃佟币殉蔀橐环N共象,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命題。某種意義講,“宅家度假”是一種習慣的延續(xù),從小學到大學都一脈相承,并非大學生時期才形成如此狀態(tài)。《異類》一書提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家卡爾·亞歷山大在對650名學生學習成績長期跟蹤發(fā)現,暑期長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期,利用得好的孩子往往比只看電視打發(fā)時間的孩子進步更快,因此暑期完全可以成為孩子們的“第三學期”。
然而從調查的樣本和實際情況來看,“第三學期”顯然被過度的荒廢了,學生要么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要么被家長所主導而參加大量的補習班,孩子無法根據自身的興趣去選擇度假方式,讓他們找到除上網、看電視或者補課之外,更有興趣的事,比如參加體育活動或者夏令營,或者聯(lián)合搞一次社會調查以及參與社會實踐,閱讀幾本書籍或者外出旅行等,即便是做假期工都比窩在家里更有價值。
反觀國外,絕大多數孩子都可以利用假期而做自己規(guī)劃中的事,在美國,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寒假來完成他們的義務服務工作。在法國,旅游是學生假期生活的一個重要項目。德國大學生假期的主要活動就是到國外去旅行,其經費很多是自己解決,靠平時打工攢錢。當然在國內,一些大學生度假方式也在悄然發(fā)生轉變,比如利用假期先做些兼職,自己掙一些錢后再去考察或者旅游,或者共同研究一個課題,到公司實習或者打暑假短工,既體驗到掙錢不易,又加速從學生向社會的角色轉變。不過,這些還僅是“小眾化”還不是“整體性”的表現。
大學生暑期刷手機皆因“無事可刷”,擺脫手機依賴則應讓他們的假期變得更有意義,從手機上將其解放出來。此既是一個社會命題,也是一個教育命題,唯有保持全面視野和采取綜合手段,才能避免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堂吉偉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學生暑期 刷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