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那些著名大學的校訓(三)
浙江大學校訓
求是創(chuàng)新
竺可楨(左)和路甬祥(右)
浙江大學在其百余年悠久的辦學歷程中,逐漸形成“求是創(chuàng)新”的校訓,這四個字深深地銘刻在浙大學子的內(nèi)心深處,譜寫了浙江大學輝煌歷史和光明前景的動人樂章。
浙江大學創(chuàng)建于晚清國人圖強變革之際。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創(chuàng)辦了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它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求是書院創(chuàng)建之初,就以“求是”二字為辦學宗旨,提倡“務求實學,存是去非”。1928年,求是書院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為保存中華民族的元氣和文化火種,與當時中國眾多高校一樣,浙江大學開啟了可歌可泣的西遷辦學歷程,先后經(jīng)浙、贛、湘、粵、桂、黔等六省、區(qū),于1940年初到達貴州的遵義和湄潭,并在那里堅持辦學長達七年之久。西遷的歷程對浙江大學具有無比特殊的意義,為浙江大學精神的進一步沉淀和升華提供了孕育之所。在西遷路上,浙江大學曾在“歌仙”劉三姐的故鄉(xiāng)廣西宜山(今宜州)辦學。1938年11月1日,竺可楨校長在廣西宜山舉辦的開學典禮上,做了題為“王陽明先生與大學生的典范”的演講。在演講中,竺可楨以王陽明的求是精神、遇險不畏的精神激勵浙大師生在艱危中奮發(fā)進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二字為校訓。隨后校務會議正式通過了竺可楨的提議,以“求是”作為浙大的校訓。1946年秋,浙大結束西遷,返回杭州繼續(xù)辦學。
那何謂“求是”?在廣西宜山辦學時,竺可楨在一次題為“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的演講中,對“求是”進行這樣的闡釋:“所謂求是,不僅限為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只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斌每蓸E還舉了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牛頓、達爾文、赫胥黎、孫中山等人“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例子來闡明“求是”的重要性。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潮流中,浙江大學在“求是”精神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出開拓創(chuàng)新的新面貌,進而形成“創(chuàng)新”的校訓。在浙江大學建校95周年之時,時任校長路甬祥院士指出:“創(chuàng)新,正是歷史上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點。浙江大學要辦得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點,培養(yǎng)一大批具有獻身、求實、創(chuàng)新、協(xié)作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必須十分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體意識,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堅持開放,改革創(chuàng)新。”路甬祥校長的這段話,既是對浙江大學為什么要以“創(chuàng)新”二字為校訓做詳細的說明,又從邏輯上對“求是”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釋。從此,“求是創(chuàng)新”成為新時期浙大學子的學習指南和座右銘。文/呂勇
(本版文章選自《大學之魂———中國大學校訓故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文章刊用時有刪節(jié)。)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校訓 著名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