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有多少神童制造就有多少悲劇上演
許多人正是因為從小不太注重這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長大后的社會生存總是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價。至于那些從小就被當作神童而圈起來的人,這種代價往往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最近,媒體還原了一名神童的今昔悲歡——他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8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這名神童魏永康并沒有在長大后延續(xù)神奇。2003年,他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后來求職、求學一路坎坷。目前已結婚成家,在一家公司從事軟件開發(fā)工作4年。和古人所記《傷仲永》多有類似,今昔對比亦可謂“泯然眾人矣”。
這名神童的制造者,正是他的母親曾學梅。她一路陪讀,除了學習,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讓他插手,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他喂飯?!爸挥袑P淖x書,將來才會有出息?!辈荒懿徽f,這名神童制造者,正是悲劇制造者。
想起魯迅先生說的“泥土精神”。他說:“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yǎng)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然而,天下又有多少父母因為擔心自家的天才“沒有泥土,不能發(fā)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而自告奮勇地想成為“泥土”?其結果,多如曾學梅這般,神童是培養(yǎng)出來了,但離開了自己這塊“泥土”,便很難生存了。其實質,亦正如曾學梅所悔悟的“是我的錯”,如古人所云“愛之適足以害之”。
說來還是很多家長內心里,有一顆“望子成龍”又急功近利急不可耐的心,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一樣,有出息。這種心愿太急迫,育子之路就可能走偏。說到底,這是一種病,一種崇拜智商的病,崇拜成功的病,更以智力發(fā)育為通往成功的惟一路徑,以為一俊可以遮百丑。從根本上說,這又是一種社會上的畸形成功觀在一些家長身上的體現(xiàn)。其觀念越偏執(zhí),其做法就越偏離。
人總是要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生存的,不能在自家溫室里待一輩子。要習得這種生存本領,智商重要,情商同樣重要。學習重要,獨立生活、與人交往同樣重要。這種社會生存能力,需要從小習得,不可能憑空獲取。許多人正是因為從小不太注重這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長大后的社會生存總是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價。至于那些從小就被當作神童而圈起來的人,這種代價往往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這個道理,很多家長其實也明白,只是在實踐中失了準寸,往往是自己能代勞的都替孩子代勞了,結果就是孩子無法再“勞”了。孩子終要長大,終要放飛,與其任他將來吃苦受罪,不如讓他現(xiàn)在就受罪吃苦。與其一直握在手心將來無法放手,不如現(xiàn)在試著放放手。但愿這個神童悲劇故事能讓今天的父母讀懂這些內在的常理。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神童 魏永康 悲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