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有態(tài)度”的發(fā)布更有含金量
“環(huán)球時報一向問題犀利”“今天天氣很好,我以為記者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會是和大氣有關的問題”……部長們“答記者問”的這些感受,來自于記者提問的“尖銳”與“犀利”,也體現著新聞發(fā)布會的水平與開度。重點、難點、痛點,往往是繃得最緊的弦,是含糊其辭、敷衍了事還是坦誠面對、真誠回應,既是水平的體現,也是態(tài)度的折射。發(fā)布會要開得好,必須有這樣的“問題導向”,那些答非所問的大話、無可奉告的托詞,只會讓人給出“負分”。
不管是代表委員還是部長們,“應對媒體”肯定不是其首要職責。不過,“部長”“代表委員”這樣的身份,本身就是極有號召力的標簽,媒體希望聽到他們權威的聲音與表態(tài)。換個角度看,在發(fā)布會上表現出充分的誠意,以答記者問為契機進行充分溝通,何嘗不是一次尋求支持和認同的機會?回看一些發(fā)布會實錄,環(huán)保部部長手邊一摞摞的資料,衛(wèi)計委一位副主任解答分級診療時的“一二三四”,翔實而嚴謹,贏得不少加分。
不僅是新聞中心的專場發(fā)布,備受關注的“部長通道”,其實也在進行著一場場小型的新聞發(fā)布??梢哉f,“部長通道”的開放開明、主動有為,折射著今年兩會新聞發(fā)布的整體氣質?!安块L們真的‘拼了’”“這是一個‘意外福利’”……從記者的反應也可見,部長們做足了工作、展示了誠意。公開感謝“痛斥號販子的姑娘”、駁斥“網上流傳的延遲退休時間表”、增加免稅店“促進境外消費回流”等,都不是問出來的,而是“抖”出來的料,可謂“百姓有關切、部長有回應”,難怪媒體呼喚“讓‘部長通道’更長些”。
“你的關心在這里能得到回應”。走上發(fā)布臺應成一種常態(tài),也該是一種姿態(tài)。越敏感越復雜就越該說清楚,闡述政策,解疑釋惑,這樣的發(fā)聲才更有含金量,這樣的聲音才是“兩會好聲音”。
編輯:秦云
關鍵詞:態(tài)度 兩會 部長通道 兩會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