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準紅色預警”能否讓民意對接政策
探討效果更明顯、效率更高的預警模式,并能貼地而行,無疑深孚民意,明顯提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
政協(xié)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昨天下午開幕。朱良委員建議,修訂《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增加“準紅色預警”等級,并對發(fā)布條件、啟動時間、發(fā)布和解除程序、可以采取的具體措施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
紅色預警是應對霧霾的最高級措施,啟動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單雙號限行、2000多家企業(yè)停產(chǎn)限產(chǎn),對市民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小,比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就讓一些家長左右為難:把孩子送到學校,難免霧霾侵襲;把孩子留在家里,誰來照顧?那么,能否通過細化政策,做到治霾和生活便利兼顧?
設立準紅色預警等級,可令政策更有彈性,而有針對性地選擇應急措施,既能有效控制污染、保護人群健康,又不至于對市民生活干擾太大、付出過大經(jīng)濟代價。
朱良的另一個理由,也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聲,即能否讓紅色預警的啟動條件更靈活,更機動。按《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的規(guī)定,紅色預警啟動條件是連續(xù)三天以上重污染,如果預測中間有半天刮風,使空氣質量指數(shù)降到200以下,就不能采取紅色預警措施。即使達到紅色預警程度,也很難提前幾天采取措施。這一規(guī)定,在制度設計之初有其合理性,但經(jīng)實踐檢驗也體現(xiàn)出弊端,“一不小心”就會啟動滯后,比如霧霾最嚴重時未必啟動,啟動之后空氣卻已明顯好轉,啟動效果大打折扣。
設立準紅色預警,不是推翻紅色預警,更不是顛覆治霾手段,而是通過政策優(yōu)化,最大程度彰顯治霾效果。探討效果更明顯、效率更高的預警模式,并能貼地而行,無疑深孚民意,明顯提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
當然,設準紅色預警只是個建議,能不能實行、如何實行及何時實行,應交由兩會熱烈探討。關于治霾,應該秉持一種價值共識,即預警固然重要,但畢竟只是一種應急手段,治污重在常態(tài)化,如果平時傾盡全力,效果顯著,又何須頻頻啟動預警?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市政協(xié)全會上,朱良委員在治霾上也有高論。他認為,要留住“APEC藍”,必須靠人努力。人努力,一個字就是“減”,翻譯成政府語言就是“限”,只有采取強有力措施,才有可能減少排污。兩廂對照,不僅讓我們看到一位政協(xié)委員在治霾方面的履職連貫性,也看到了他是真思考,真誠建議。事實上,像朱良這樣的委員還有不少,他們建言獻策,無愧使命。
誠然,治霾必須靠人努力。人努力,既體現(xiàn)在特殊時刻果斷啟動預警機制,也體現(xiàn)在一以貫之的強力減污。從代表委員提供智力支持,到政府部門傾力治理,從民眾積極參與,到企業(yè)遵守規(guī)定,假以時日,霧霾終究會被驅散。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準紅色預警”民意對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