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趣談扇子文化
唐伯虎扇面書畫
伏日炎炎,酷熱難耐,當(dāng)持扇輕搖而清風(fēng)徐來時,我就不由得想起小的時候從祖輩那里聽來的幾句順口溜:“扇子有風(fēng),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秋冬。”這是客觀地陳述了扇子的日常功用。其實,扇子不僅僅是夏日的納涼用品,還是一種可供賞玩收藏的工藝品。由于它造型優(yōu)美、制作精湛,因此現(xiàn)代詩人郭沫若曾賦詩贊曰:“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fēng)。”
據(jù)史料顯示,我國應(yīng)該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和使用扇子的國家,古書有“黃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的記載,距今有逾三千年歷史。不過,扇子的用途最初不是扇風(fēng),而是為帝王遮陽擋塵的“仗儀扇”。到了西漢以后,用以納涼消暑在民間漸成風(fēng)尚。故當(dāng)時的史書記載:“以龍致雨,以扇逐暑。”
伴隨著扇子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子文化也逐漸形成,其中最有特色的當(dāng)為唐宋時代的“扇詩”和“扇畫”。比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長信怨》:“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tuán)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是寫宮廷婦女不見帝王之苦,拿著團(tuán)扇悵望徘徊。杜牧有詩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扇子本來是夏天用來揮風(fēng)取涼的,秋天就無用武之地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被拋棄或與愛人離別的女子?!端疂G傳》中有詩曰“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是用搖扇來影射貴族們的驕奢生活。
而在扇面上作畫,宋代盛況空前。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里,南宋都城臨安的夜市,就有專門代人畫扇面的小攤。題材以仕女、山水、花鳥魚蟲以及詩文名句為主。陸游寫過這樣的詩句:“吳中近事君知否,團(tuán)扇家家畫放翁。”當(dāng)時畫扇之盛行可見一斑。
在我國戲曲史上,有許多故事情節(jié)也與扇子有關(guān),如《西游記》《紅樓夢》《包公案》等;還有許多就是以扇子為戲名的,如《桃花扇》《買花扇》《檀香扇》等。如今,扇子還是評彈、曲藝、戲曲、舞蹈等演出的道具。戲曲中的扇子功,可說是戲壇一絕,昆曲、京劇、蒲劇、川劇等許多劇目中都有運用扇子的技巧,各具特色。京劇中的生、旦、凈、丑各行角色皆有此功,其中以小生、花旦等使用最多,技巧更為豐富。演員通過揮、轉(zhuǎn)、托、夾、合、撲、抖、拋等動作的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種姿態(tài),以表現(xiàn)人物的情緒,刻畫人物的性格。
千百年來,經(jīng)過勞動人民的不斷創(chuàng)新,扇子的制作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民間普及的有竹扇、蒲扇、草扇、葵扇、藤扇、木扇、紙扇、紗扇、羅扇、羽扇、絹扇、骨扇、象牙扇、檀香扇、麥稈扇、樹葉扇、塑料扇等,形狀有圓、方、梯、橢圓、梅花、海棠、葵花、六角等,五花八門。其中蘇州檀香扇、杭州綾絹扇、廣東新會火畫扇、四川自貢竹絲扇被稱為中國四大名扇。此外,廣東的芭蕉扇、牛骨扇、山東麥稈扇、山西藤扇、四川棕櫚扇、浙江湖州雕毛扇、湖北羽扇,都是扇中珍品,獨具一格,享譽中外。
由于扇子受到不同身份與愛好的朋友選用,因此,從古到今,民間便產(chǎn)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歌謠和扇謎,俯拾皆拾:“有風(fēng)不動無風(fēng)動,不動無風(fēng)動有風(fēng);等待梧桐落葉時,主人送我入冷宮”“有風(fēng)我不動,一動我有風(fēng);若想不用我,只有到深秋”……這些謎語生動地說明了扇子的作用和使用時間。“打開半個月亮,收起袖內(nèi)可藏;來時石榴花開,去時菊花開放”“有朵花、不常開,半截紙、半截柴,嚴(yán)冬它在柜中放,盛夏無風(fēng)手中載”“合起像把尺,展開如半月;人家笑它冷,它笑人家熱”——這三則謎語的謎底都是折扇,其所用比喻修辭手法,使謎語顯得生動形象、樸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如今,人們早已習(xí)慣使用電風(fēng)扇。各式各樣的臺扇、落地扇、壁扇、吊扇、排風(fēng)扇、換氣扇以及掛式、柜式空調(diào)等,入駐千家萬戶。因此,電扇謎也應(yīng)運而生。如“鐵籠中,罩奇鳥,翅膀多,不會跑,一到天熱嗡嗡叫,誰在旁邊誰夸好”“立場常搖擺,專會吹冷風(fēng),入伏來上任,秋后就下崗”……這些扇謎既繼承了歌謠謎的傳統(tǒng),又展示了扇子的變遷。小小一把扇,蘊藏著古老而深邃的東方文化神韻。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扇子文化 扇子 扇詩 扇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