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晚清風云晚清風云
炮轟“地方幫”:大清中央與地方的權(quán)力之爭
“臥龍”發(fā)飆
于中央與曾國藩暗自較勁、形勢趨于微妙之際,遠在陜西平亂的暴脾氣劉蓉發(fā)飆了。早在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為劉蓉賦詩一首,道:“我思競何屬?四海一劉蓉。具眼規(guī)皇古,低頭拜老農(nóng)。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訪,千山捉臥龍。”將劉比作孔明,可見曾對其十分推重。面對蔡之構(gòu)陷,劉蓉亮一招“神龍擺尾”,證明自己不是一條蟲。
四月初二,兩道充滿濃郁湖南麻辣風格的奏折擺在了兩宮案前,俱是劉蓉的手筆。第一折題為《明白回奏懇贈查辦疏》,劉氏先簡述個人仕宦生涯,緊接指出自覺“粗知自愛”,況且像他這種起自鄉(xiāng)間之輩,沒去過中央當官,即便是想托關(guān)系走后門努努力跑跑官也是毫無頭緒,故蔡壽祺“以其不肖之心,造作夤緣之謗,肆情侈口,惟所欲言,直欲厚誣天下,謂皆與己同類,而無復(fù)有稍知廉恥之人,則何其情之悖也!”文末,劉蓉“乞圣主天恩,憫臣孤危,放歸田里。俾遂還山之愿,長為擊壤之民。”可謂將了朝廷一軍。
劉氏的第二折《陳蔡壽祺挾嫌構(gòu)陷疏》,辣味更足。原來,劉、蔡二人早已結(jié)下梁子。劉于四川任按察使時,發(fā)現(xiàn)有一陜西籍翰林,“僑寓四川省城,每遇地方公事,招搖把持,聲名狼藉”,甚至以編修之職,“征調(diào)鄉(xiāng)勇,收召匪目陳八仙等為門徒,聚眾橫行,不受地方官節(jié)制,其舉動實涉荒唐”。此人就是蔡壽祺。有鑒于此,為防其滋事,劉蓉建議將蔡驅(qū)逐回籍,蔡“始逡巡束裝入陜”;等劉巡撫陜西,作為驚弓之鳥,蔡“旋復(fù)束裝赴都”。有此過節(jié),蔡以劉蓉作為突破口,編造無據(jù)之詞,羅織不堪之罪,從而將整個“湖南幫”連根拔起,合了圣意,報了私仇,再自然不過。
奏疏倘寫到這里,雖滿是個人牢騷與委屈,倒尚可理解,誰料劉蓉怒氣難消,意猶未盡,竟公然質(zhì)疑最高統(tǒng)治者的判斷力。
手捧火辣辣的奏折,同為湖南人的曾國藩大呼過癮:“見劉霞仙所作辯蔡壽祺誣劾一疏,置身甚高,辭旨深厚,真名作也。”而吃慣了蘇幫菜的翁同龢,看罷連連搖頭,擔心“恐釀成大獄矣”!
不諧之音
其實就算位居中樞、視慈禧馬首是瞻的理論家集團,在對待恭王及“湖南幫”問題上,意見亦不一致。時任軍機大臣的李棠階,對于罷黜恭王之舉,深感不平。對于西后有意對湘軍動刀之意,李“私心竊慮,恐朝局遂變,奈何!”幸好不及表明態(tài)度,李即撒手仙逝,否則其晚境堪憂。
即使“湖南幫”內(nèi)部,對劉蓉復(fù)奏之反應(yīng),亦非同調(diào),甚至頗有不諧之意味。比如目空一切的左宗棠,認為劉“平時太自負”,故遭人算計。對于劉之奏稿,左則嗤之以鼻,“詞甚倨而所見亦淺。此君自視太高,故學不進而譽亦損”,實難入其法眼。
自視更高的左宗棠,更指出劉蓉在朝廷面前“炫清廉”殊堪可笑。因為“廉僅士之一節(jié)耳,不廉固無足論,徒廉亦無足取”。再說“湖南幫”諸位個個廉潔自守,劉“若以其廉而傲人,則吾湘之人尚無不廉,而在位者又何傲焉?……何以不聞自責以責人,而反據(jù)人所同者以傲人乎?”可知在左看來,劉蓉之境界、修為與氣度,著實一般。而“湖南幫”大佬之間相互自輕,其前景亦著實不妙。
最終,經(jīng)過朝廷欽差赴陜調(diào)查,認定蔡壽祺所奏與實情不符,“按照罷閑官吏在外干預(yù)官事杖八十律。該員身列清班。不知檢束……即行革職。仍遵文宗顯皇帝諭旨,勒令回籍,不準在外逗留,招搖滋事。”劉蓉因疏辯“語多過當,有乖敬慎”,交部議處。部議結(jié)果為“降一級調(diào)用,不準抵銷”。
蔡壽祺始以彈劾恭王揚名朝野,終因挑戰(zhàn)“湖南幫”而前程盡毀。劉蓉則在各種因緣際會下僅受輕責。劉實際替湘軍擋了一槍。“湖南幫”果然命硬。只是曾國藩們心中都清楚,自己命再硬,也硬不過皇族鐵石之心。一載后,劉蓉兵敗灞橋,引咎罷職。返回湖湘的他,也不禁浩嘆:“天道忌盈,物極必反。”
或許,在一個中央擺不平地方,地方信不過中央的年代,沒有誰,會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
編輯:曾珂
關(guān)鍵詞:曾國藩 湘軍 湖南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