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地域歧視引國人隔閡:河南人被指“全國騙子教練”“總部設在駐馬店”
地域歧視更多了嗎
——冷靜看待地域歧視,有些確屬歧視性行為,有些只是一種調侃
地域歧視為何產(chǎn)生?在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俊看來,這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之間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歧視本質上是區(qū)別對待,地域歧視就是基于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qū)別對待。地域歧視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有時候的確是一種歧視性的行為或言論,會對特定人群造成心理傷害甚至是實際上的負面影響,但有時候只是一種偏見或一種調侃。”
“要用平常心看待地域歧視,別‘高估’、別夸大。”顧俊表示,之所以人們有時候會有地域歧視越來越多的感覺,是因為很多人動輒將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貼上“地域”標簽,比如本來是單純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但貼上地域標簽、再經(jīng)過傳播報道、眾人議論,就可能演變成了兩個地區(qū)的矛盾,造成地域歧視。
盡管貼地域標簽的行為缺少理性,并對弱勢的一方產(chǎn)生傷害,但是這種行為模式很難根本杜絕。顧俊解釋說,普通人面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習慣于借助標簽對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淺的印象,降低行為成本。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地域偏見或地域歧視將會長期存在。
“地域歧視近些年比較集中地凸顯出來,與中國人口流動性的快速增加不無關系。”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這樣認為。他表示,“人口流動會產(chǎn)生擴散效應,負面新聞也更容易被傳播,個人的缺點被放大了,上升為其籍貫地的缺陷,并形成一些個體的錯覺。”
流動會使偏見顯現(xiàn)出來,但流動也會促進融合、逐漸減少偏見。龔維斌說,要破解這種錯覺,應該加強各地的文化交流,引導大家不要把偶然看做必然,把個別當作普遍。“上海人對蘇北人的偏見在過去可能更嚴重,但這些年上海人的包容程度已經(jīng)提升了很多。”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并非土生土長但在此工作生活的“新上海人”融入了這座城市。
“多出去走走!”背包客韓緯建議。他原來對不少地方都存在刻板印象,比如東北人火氣大,廣東人會賺錢但摳門,還有對其他國家的偏見,比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當他真正走過這些省市、踏出過國門,才發(fā)現(xiàn)只要懂得尊重別人,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很多誤解都是因為各地文化風俗不同才造成的。“比如大家常常認為上海人精明愛算計,卻忽視了他們集體性格中尊重契約、關注生活品質等好的一面,不近距離接觸是難以感受到的。”韓緯說。
北京大學政治發(fā)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也認為,分析地域歧視應該多從文化層面入手,“許多地域歧視往往是因為文化上的不認同造成的。”他說中國人常有“盆地意識”與“小農(nóng)意識”,自給自足,對外來的文化由于不了解而抗拒。
“我們需要做的是求同存異。”在丁元竹看來,從文化層面消解地域歧視,并不是消除文化差異,而是應該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礎上提煉出一個簡潔又深刻的價值觀、一種精神共識,能夠包容并統(tǒng)領不同的文化風俗。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國人隔閡 河南人被指全國騙子教練 廣東人 上海人 鄉(xiāng)下人 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