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協商花開香北疆 同心聚力向未來>新聞動態(tài)
走進阿魯科爾沁旗政協文史館
近日,我參觀了位于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zhèn)新城區(qū)的阿魯科爾沁旗政協文史館。
上到二樓,樓梯間布置了7幅本地書畫愛好者走心的鄉(xiāng)愁畫作,第一幅畫是城關鎮(zhèn)東郊的天山,天山鎮(zhèn)這個名字也是由此而來。另兩幅畫是城北的查布嘎山,這座山上曾經長滿了山棗樹,“查布嘎”譯成漢語,也就是棗的意思。另一幅油畫是《北方弓箭手》,這是蒙古語“阿魯科爾沁”的漢語意思,是蒙古部落名稱。在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zhèn)城郊同樣矗立著一座以此命名的雕塑,這座雕塑恢宏大氣、氣勢磅礴,是幾代阿魯科爾沁旗人心中揮之不去的記憶。樓梯右側畫的是貫通阿旗全境的兩條大河:黑哈爾河和烏力吉木倫河。在熱戀家鄉(xiāng)的赤子們的筆下,在思戀家鄉(xiāng)的游子們的歌聲里,這兩條河被廣為傳頌,黑哈爾河更是被譽為阿魯科爾沁旗的母親河。
頂部懸掛的一幅油畫,畫面是近年在罕山發(fā)現的天然石像,被稱為“罕山之子”,有守望相助之意。罕山,位于阿旗最北部、原始草原游牧區(qū)深處,最高峰高格斯臺罕烏拉,海拔高度與五岳之首泰山相當。
阿旗政協文史館是綜合型文史工作場館,針對進館文史資料,能實現涵蓋征集、整理、存儲、陳列、保護、開發(fā)和利用全周期所有功能作用。阿旗文史館的特色是多功能、信息化、集成化,空間利用率高,線上線下融合程度高,從2021年末開始籌建,到2023年9月建成,目前實行按需、有限開放。
為向社會各界展示阿旗七十余年滄桑巨變,挖掘艱辛創(chuàng)業(yè)歷程,純凈鄉(xiāng)土文化,弘揚家國情懷,2022年,文史館還在建設之中,阿旗政協就制定了文史編撰大綱,其中規(guī)劃了4個系列25套文史書籍,相應設置了政協發(fā)展歷程、生態(tài)建設、脫貧奔小康、抗擊自然災害、奮進新時代、鄉(xiāng)土民俗等六大陳列專題。如今的主體展示區(qū),就是第一專題,內容是阿旗政協發(fā)展歷程。
2023年5月開始,阿魯科爾沁旗向全國一千六百余個旗縣區(qū)發(fā)函征集文史資料,目前,已經收到二百余個旗縣區(qū)的文史資料或反饋。除了中間的玻璃展柜,還在外環(huán)嵌入了四個玻璃展柜用于存放文史資料,但展示的也僅僅是一小部分,剩余更多的文史資料存放在了專門的儲藏室。
沙盤展示的是阿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牧區(qū)生產生活的場景,以中間河流為界,左側是牧區(qū),右側是農區(qū)。農區(qū)有典型時代特征的土墻、菜園、碾道、壓水井和圓脊土房等場景陳設。牧區(qū)有蒙古氈包、勒勒車和牛、羊、馬等模型,還有擠牛奶、騎馬放牧等生產生活場景。
在整個場景中間的河上有座連心橋,象征著農村牧區(qū)產業(yè)協同、文化相融、民族團結。這座連心橋的原型位于阿旗巴彥花鎮(zhèn),它見證了一段通過基層民主協商促進蒙漢群眾一家親、攜手奔赴小康路的幸福佳話。
民俗文化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見證著一個地方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近年來,阿旗政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視察監(jiān)督、提案監(jiān)督等手段,推動相關地區(qū)和部門深入挖掘、保護、傳承阿旗民俗文化,讓人們留住記憶、留住鄉(xiāng)愁。阿旗民俗系列展示區(qū)域,收集整理展示了一些阿旗特色民俗文化圖片,內容是草原游牧系統、編織工藝、那達慕、秧歌、蒙古汗廷音樂、評劇、高格斯臺罕烏拉祭祀、天山皮影戲、阿日奔蘇木婚禮、阿魯科爾沁剪紙技藝、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谷家窯燒盆技術、阿魯科爾沁服飾、黏豆包制作方法、冰上阿日嘎、阿魯科爾沁石匠工藝、好來寶、天山快板書、阿魯科爾沁民歌、打鼓書等。圖板采取蒙漢民族特色文化相間展示的方式,體現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發(fā)展。
民俗系列展柜展示了一些征集到的實物。通過現場展示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載體,讓參觀者了解和感受阿旗多元文化的魅力,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榮譽墻上是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地證書,還有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一些其他國家級榮譽牌匾。2022年5月20日,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
2022年至今,阿魯科爾沁旗政協向上級政協報送了70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被采用百余篇,圖板中展示了部分被全國政協采用的社情民意信息。例如《世界瀕危鳥類栗斑腹鹀亟需保護》這篇信息,反映的是在阿旗沙日溫都自然保護區(qū)內發(fā)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栗斑腹鹀種群,急需要被保護。此篇社情民意信息被自治區(qū)政協和全國政協采用,推動了對栗斑腹鹀種群的保護工作,體現了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作用。
儲藏室里,左側存放的是阿旗相關書籍和資料,右側存放的是除阿旗以外的全國旗縣區(qū)政協志書和文史資料。
委員工作室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于對現存的文史資料進行視頻展示。與數字采編室的錄像設備互聯,可以將錄制畫面實時連接到大屏幕上。為了更好地展示音視頻資料,給參觀者帶來沉浸式的體驗,演示廳內配備了2臺沉浸式投影儀以及擴聲系統,可同時播放兩個不同的畫面,通過光影和音頻結合手段,讓文史資料更生動鮮活、更啟迪人心。
在文史建館紀錄片中看到的生態(tài)優(yōu)美的景色,是阿旗三十年來始終堅持生態(tài)立旗發(fā)展戰(zhàn)略的結果,制作了一幅情景沙盤,內容包括農業(yè)綜合開發(fā)、小流域治理、草原沙化治理等場景,展示阿旗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的生態(tài)建設成果,體現了阿旗人30多年來矢志建設和守護森林草原、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奮斗佳話。
關心關懷板塊展示了各級領導來阿旗調研視察的照片,體現了各級領導對阿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政協事業(yè)發(fā)展的高度關注和關心。例如,第一張圖片所展示的是:1991年7月,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向赤峰市派出了以喬明甫為組長的考察組,重點對赤峰市政協系統民族史料征集出版工作進行了為期7天的考察??疾旖M赴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zhèn)參加北五旗縣政協文史工作第七次協作年會。7月27日至28日,考察組出席協作會,聽取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文史工作情況和完成協作會計劃的匯報。
訪談室東墻玻璃展柜中收集了阿旗籍作家及文學愛好者的作品,展柜前準備了筆墨紙硯和繪畫桌供書法和繪畫愛好者切磋交流,室內中間擺放了會議桌椅,可供十余人開會學習,也可用于文史資料征集過程中與知情人訪談,以及查閱資料的閱覽室,以擴大文史資料的影響力。西墻上壁掛顯示器既可為電視模式也可為電腦模式,存儲了阿旗系列專題片以及政協文史資料征集視頻,也可以進行遠程會議。訪談室整體是一個多功能會議室,政協委員和干部群眾一方面可以在這里研究、使用紙質文史資料或開展讀書學習等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一些小型協商會議的需要。
參觀完阿魯科爾沁旗政協文史館,對于阿旗政協的發(fā)展史一目了然,對于阿旗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館員馬振嬌介紹,目前文史館展出的是計劃六個專題中的第一個專題,另五個專題將以換展的方式陸續(xù)展出。(呂斌)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