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xié)商議政>委員履職故事
我們 ——全國政協(xié)委員鄭茜的故事
鄭茜在《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現(xiàn)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茜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民族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物保護協(xié)會副理事長。
第一次見面,鄭茜一身素色真絲旗袍,頭發(fā)在腦后松松挽了個發(fā)髻,略施粉黛,話音輕柔溫婉。
她屬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新一輩”。1983年,鄭茜就讀于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專業(yè)。校園里的報刊欄是鄭茜最常駐足的地方,那時的她追逐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上面轟動一時的深度報道?!澳鞘且粋€充滿改革與激情的時代,每個新聞人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信念?!编嵻绲难壑蟹浩鸸?。
接著,她又狡黠一笑:“我還喜歡三毛,渴望像她一樣去流浪,去草原騎馬、去沙漠看日落、去雪山朝拜?!?/p>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畢業(yè)時鄭茜選擇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機關刊《中國民族》雜志。本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她可以有更多選擇,在很多人眼里,她的這一舉動很有點當年流行歌曲的味道:“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p>
誰都沒想到,那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夢。
交朋友
2003年3月,《中國民族》英文版第一期悄然出現(xiàn)在首都機場候機大廳的報刊欄里。封面上的女孩頭戴花帽,身穿花衣,扶著門框,向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們甜甜地笑著。
翻開內頁,里面則是“壯觀”的流水宴:照片里幾十張桌子一張挨一張,沿著街道一字擺開,一眼望不到頭,成百上千花花綠綠的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喝酒吃肉,看著都喜興。
本來可能是多少有些政治意味的宣傳,“秒變”成為吸引人的人文地理介紹。
最好的宣傳就是講故事。因為對故事的喜愛幾乎是人類幼時便有的天性,孫悟空、葫蘆娃、白雪公主、小紅帽……一個個故事背后蘊含著誠實、勇敢、勤勞、善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
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鄭茜第一次到麗江。和三毛的“流浪”不一樣,她還有采訪任務。那時的麗江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熱鬧,卻有很多“老外”,店家的招牌也寫著“English”,他們都是追尋著探險家洛克口中那個神秘、古老的香巴拉而來。
靈光一閃,不如就從“老外”們的興趣寫起!
在鄭茜看來,地理還是一個國土的概念,國土中蘊含著文化,文化蘊含著歷史,可以凝聚意志于無聲,可以消解紛爭于無形。當國外一些人質疑我們的三峽工程時,雜志靜靜地講起了長江邊纖夫的故事;當有人用所謂“人權”做文章時,雜志又悄然出現(xiàn)了藏族的轉山和壁畫。
雖只娓娓道來,卻能潤物無聲。
雜志每期分別送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所有國家駐中國大使館和領事館,與雜志一同送往的還有一份讀者調查表。
郵箱中陸續(xù)收到很多回復。
美國讀者格倫·摩爾稱:“我特別喜歡雜志里一個關于西藏郵遞員的故事,這位郵差是一個非凡的人,他的故事非常感人,很好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性格。我想把這篇文章拿給我們當?shù)剜]局的郵遞員看。”
瑞士駐華大使稱:“雜志旨在向世界介紹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和文化,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民族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窗口。”
……
不久后,中法文化交流年拉開序幕,將在巴黎盧浮宮舉辦中國民族服飾博覽會。聽到消息,鄭茜眼睛都亮了,這對于剛出兩期的英文版雜志是一個亮相的大好機會。
她找到領導,很快,申請得到了批復??墒侵挥袃蓚€月的時間,雜志能做成什么樣子?
鄭茜的策略是要用極具沖擊力的圖片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眼睛,而文字介紹要盡可能凝練。
苗族的蠟染和銀飾、瑤族的綁腿和鞋子、維吾爾族的花帽、鄂溫克族的皮衣……鄭茜把每一個民族的特色列了出來。
聽聞民族出版社有個編輯照片拍得不錯,她風一樣地追過去。人家倒是痛快,扔了串鑰匙給她,讓她自己找。那還是膠卷照片的時代,所謂的“找”就是在燈光下對著深棕色的底片一張一張辨認,幾千張下來,眼睛都花了。沖洗出來,鋪在地上?!斑@張不錯,那張也挺好。”“不行,他們搭在一起不合適,得重選?!编嵻缑刻於荚诏偪竦刂貜椭@樣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兩個月后,博覽會現(xiàn)場,雜志一經(jīng)發(fā)放就被一搶而光。世界級的時尚大師皮爾·卡丹也被這本琳瑯滿目的雜志吸引了,連連稱贊。
一晃30年過去,鄭茜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浪”著,從一個普通記者、編輯到編輯部主任、英文版主編,再到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她愛這片土地,越來越愛。
2024年全國兩會,鄭茜的第一件提案便是《關于積極構建中華文化多樣性對外傳播戰(zhàn)略的提案》。
這是她30年在這片土地上“流浪”的積淀。
何以中華
20世紀初,梁啟超首次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闡釋中華民族“由多數(shù)民族混合而成”的觀點。后來,在自己的民族遭受前所未有踐踏時,無數(shù)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被迫著發(fā)出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吼聲,用自己的血肉筑成萬眾一心的新的長城。
作為一個研究民族文化的專家,鄭茜認為,我們這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雖幾經(jīng)分裂對峙,卻終能再度聚合,發(fā)展成為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在發(fā)揮作用。
從2014年開始,鄭茜提出“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史實物表征體系研究”課題,并且在館黨委的支持下,帶領博物館科研人員開始漫長的探索。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其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這讓從事民族工作的鄭茜興奮異常。
此時,已經(jīng)擔任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的鄭茜開始思考,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要做的不僅是論證,還要讓全民族更多的人看到、感到、共鳴,從而緊緊凝聚。
于是,在“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史實物表征體系研究”的成果基礎上,舉辦一場名為“何以中華”展覽的想法產(chǎn)生了:以考古文物和民族文物為主要載體,以“物”“史”互證為核心,構建一個能夠承載中華民族發(fā)展史過程的文物譜系,完成基于“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想法。
熟悉她的同事們都知道,這個外表看起來溫文爾雅的女人內里卻有著一往無前的堅韌。鄭茜平淡地放下一句話:“每周五下午我都在會議室召開討論會,不管有幾個人參加,會議都會開?!?/p>
慢慢地,成果有了顯現(xiàn),討論也越來越激烈。
鄭茜的構思是選取100件文物。100,象征著圓滿。
與其說是選100件文物,不如說是選取歷史上重要的100個節(jié)點,通過這些文物梳理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史的宏大敘事。
宏大,意味著難以駕馭。
浩如煙海的文物,哪個算是最具代表性的?鄭茜決定,確立問題導向,以問題吸引眼球,以問題引出文物,再以文物發(fā)人深思。
比如,說起唐朝,人們都會想到強盛、開放、包容,而體現(xiàn)唐朝民族文化交融的文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何以中華”卻選取了一件獨特的文物——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
文物本身8棱26面,代表主人的26個身份。主人獨孤信,鮮卑人,長女嫁給周明帝宇文毓,七女嫁給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四女兒嫁給唐國公李昺。血緣都融合在一起了,更何況文化。
這件文物的意義自然“冒出來”了:“中國第一老丈人”留下的組印說明了隋唐皇室是胡漢融合,這種血緣融合帶來了兼容并蓄的開放心態(tài)。
接下來是布展。100件文物都是國寶,分屬于近60家博物館,借展是很困難的。于是,展覽采用了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其中數(shù)字化的展示將文物穿越時空帶到眼前。比如將漢畫像石拓片上的馬車和隨從設計成動畫;用視頻解說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用360度環(huán)繞大屏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
想法可以天馬行空,但落實下來卻得“婆婆媽媽”。
鄭茜一遍一遍與設計公司溝通:“視頻畫面要立體化,不是像看電影那種的平面圖?!薄拔奈锱c文物之間的銜接要自然,還要有特點?!薄叭绻軋龅叵拗撇荒苁褂铆h(huán)繞大屏,有沒有什么替代方案?”
用最溫柔的語氣提著最苛刻的要求。
2021年12月“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展覽在廣西民族大學首展,引起一波參觀熱。后續(xù)又分別在北京、甘肅、陜西等地持續(xù)展出。
《何以中華》后來從展覽變成了一本書,以中文、英文、中英對照、漢藏對照、漢彝對照五種版本出版發(fā)行。其中,中英對照版在一款熱門讀書軟件上獲得了9.5分的評價。
朋友圈
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一次以參會者的身份步入莊嚴雄偉的人民大會堂,鄭茜的第一感覺不是榮耀,而是沉甸甸的責任:作為委員,除了履職活動,在本職工作上還能做些什么?
2023年全國兩會,一張靳東手舉孩子繪畫作品的照片沖上熱搜。
全國政協(xié)委員靳東和鄭茜在同一個界別小組。
那天小組討論時,輪到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副主席迪麗娜爾·阿布拉委員發(fā)言時,她未曾發(fā)言先“發(fā)畫”,拿出厚厚的一摞繪畫,一張張發(fā)給在場的委員們——是新疆的孩子們繪就的大美新疆。孩子眼中的世界,幸福、陽光、美麗。
場面一下子熱烈起來。
鄭茜想到更多。
在會前的新委員培訓班上,她曾和大家一起聽課,學習。
“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xié)工作會議上的這句話,正好解答了她的問題:凝聚全民族的共識,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擴大“朋友圈”,作為政協(xié)委員,無論是在發(fā)揮界別群眾中的代表作用時,還是在發(fā)揮本職工作中的帶頭作用時,不是都可以做凝聚共識的工作嗎?于是,鄭茜找到了自己以前工作的意義,也明確了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
她和坐在身旁的迪麗娜爾委員加了“朋友圈”,提出:“可不可以辦一個畫展?”
她要把她的“大朋友圈”和“小朋友圈”對接上。
閉幕那天,迪麗娜爾特意找到鄭茜,鄭重表示:“希望把畫展辦起來?!?/p>
鄭茜“得寸進尺”:不如干脆辦成各地兒童的聯(lián)合畫展,搭建一個各民族兒童交流的平臺。
兩人分頭開始行動。一番操作下來,2023年暑假“童心共筑中國夢”畫展在北京成功舉辦。
這次活動也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合作履職作出了有益探索。
有了“初一”,鄭茜又惦記上了“十五”。今年,她又開始籌備“童心共筑中國夢——西藏兒童畫展”2.0版本。
這次畫展有一個特別的設計。
在開幕式上要安排藏族孩子們表演一段藏族舞蹈,所以需要提前彩排走臺。彩排了一下午,鄭茜就跟著一下午。
來自西藏山南曲松縣的幾個孩子坐在第一排,眼睛盯著地面,沉默著。她知道,這些孩子還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她開啟了“哄孩子”模式,一遍遍地安慰、鼓勁。
2024年7月31日,“童心共筑中國夢——西藏兒童繪畫展”在北京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經(jīng)過精心篩選,來自西藏、北京、深圳、上海的213幅兒童繪畫作品在這里與首都觀眾見面。
開幕式那天,鄭茜的眼前一亮:明明只是穿著簡單的素色藏袍,襯著臉上兩朵可愛的高原紅,扭動腰胯跳起鍋莊,這些來自雪域的孩子們霎時就像變了一個人,嘴角高高上翹,眼里滿是自信與向往。
“大家好,我是阿旺思珍,我的參展作品叫《我眼中的中華大家園》,畫里面有布達拉宮、雪山、草原、太空,當然還有我一直夢想的天安門?!闭f完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補充:“我還喜歡京劇,但是地方不夠了,只能加在左邊,畫小一點?!?/p>
站在人群后的鄭茜欣慰地笑了,她覺得:“有時候我們說大城市的孩子更自信從容,其實無非是城市的孩子有更多機會而已。所以我們更要把這些孩子帶出來。在西藏,他們看到的是家鄉(xiāng);在北京,他們看到的是祖國!他們需要更大的‘朋友圈’?!?/p>
開幕式上蕩漾著孩子們的歡歌笑語。
活動一結束,剛剛還穿著藏袍的小姑娘就迫不及待地換上唐裝漢服,拉著爸爸要去景點打卡拍照。
帶著滿足,也帶著留戀,孩子們戀戀不舍地揮手告別北京。
一段時間的相處,鄭茜打心里喜歡上了這些心地純潔一塵不染的孩子們。
幾天后,翻看孩子們的朋友圈,映入眼簾的是天安門、故宮、恭王府、清華、北大、長城……
在小男孩旦增尼瑪?shù)奈⑿帕粞岳?,她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車窗可以說話,一定記錄了很多故事……”
此時此刻,鄭茜無悔自己的選擇,無悔自己的人生。流連在這片花一樣的國土之上,流連在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的56個民族中間,她看到了“我”,也看到了“我們”。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