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讀書>委員談民法典>委員說法
生活中的“物”與法律上的“物”
民法典“物權編”是調整財產關系的最重要制度,許多人會問:“物”是什么?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參加法學專業(yè)考試的學生。有一年,一位非法律本科的學生參加法律專業(yè)碩士的面試,我提出的問題是:“請你說明什么是民法上的物”。他回答:“柴米油鹽醬醋茶”。
答辯組的老師們都笑了,這個學生非常緊張地問:我說錯了嗎?
我告訴他:你沒有說錯,但也沒有說對。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中的物,但不是我問題中的“民法上的物”。面對考生的一臉懵懂,我說,今天面試,沒時間給你解釋,請你回去認真讀民法書。
這件事情告訴我,我們學習法律的人看來“當然如此”的概念,因為是對社會經濟生活的高度抽象,與實際生活的距離非常大。雖然我們說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但要讀懂這本書,并不容易。我有時候會半開玩笑,如果沒有這些大家字都認識卻不能“望文生義”的法律概念,我們學法律的人的飯碗從哪里來?其實,這是真的。
因為法律上“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羅馬法。有意大利法學教授到訪,我們也會問“物”的概念問題。教授回答,古羅馬法用拉丁語的“res”指代“物”,今天的意大利語用“cosa”一詞。但是,無論是“res”還是“cosa”,在語言詞匯中都是最抽象、最含糊的概念。在法律中,“物”有著非常準確和限定的含義。法律上的“物(res)”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在古代,主要是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對人有用的一切東西;在現(xiàn)代,主要是指具有經濟價值、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東西。 這應該是對日常生活中的“物”與法律上的“物”的一種簡要解釋。 在課堂上,我們會講:民法上的“物”是由法律確定的一種客體,指自然人身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需要并且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它與日常生活中理解的“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 法律上的“物”首先是指有體物,客觀存在、有一定的物理屬性??赡苡扇说膭趧觿?chuàng)造,也可能是自然造就;可以有固定形狀,也可以沒有固定形狀。但必須是物質的東西,因此,智力成果不是物。
2、 民法上的“物”具有物理屬性,但不是物理學上的“物”。民法上的物必須能滿足人們生產上或生活上的需要,必須體現(xiàn)物質利益。沒有使用價值、又沒有交換價值的自然界的物,不能成為民法上的物。因此,泥石流不是民法上的物。
3、 民法上的“物”必須能夠為人所支配。人的力量不能控制、支配的自然界的物,就不是民法上的物。因此,太陽不是民法上的物。
“物”的概念在羅馬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對后來形成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大陸法系,自法國民法典開始,借鑒了羅馬法上物的概念;到德國民法典確立了“物權”與“債權”的概念。在英美法系,沒有“物”“物權”的概念,但形成了龐大的財產法體系。
從專業(yè)角度看,“物”作為一個高度抽象的法學概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并且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舞臺。在個案中,法官更是需要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以及事實情況,進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綜合判斷。這幾天“典友”們討論過的月球土地、世界杯空氣、遺體、從火星上帶回來的石頭等等案例,也在告訴我們,法律來自于社會生活的高度抽象,但要將高度抽象的法律運用到千變萬化、千奇百怪的社會生活中,并不簡單。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法律 概念 法律上 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