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儒學(xué)與遼代婦女觀的變遷
【史海鉤沉】
中國古代婦女研究中,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民族政權(quán)中受到較多關(guān)注。契丹源于東胡,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東胡“凡事只從婦謀”之傳統(tǒng)。婦女有權(quán)參與各項社會事務(wù),活動范圍不僅局限于家庭,因而在遼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lǐng)域均可見婦女身影。綜觀整個遼朝社會對婦女的觀念,一方面長期保留母權(quán)制痕跡,婦女社會地位較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儒家倫理道德影響日深,遼人對婦女的身份定位逐漸調(diào)整為賢妻良母,注重倫理綱常、貞潔觀念等,體現(xiàn)出相當(dāng)?shù)膹?fù)雜性。
在遼代,契丹族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先秦以來出于各種原因一直有婦女參決政事的記載,但像遼代貴族婦女在軍政大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卻不為其他朝代所見?!哆|史·后妃傳》記載的16位后妃中,有8位不同程度參與軍國大事,從比例上看已經(jīng)是一半之多,其中3位甚至臨朝“稱制”。不僅有遼太祖之皇后述律氏率部抗擊室韋,還有遼景宗之皇后蕭氏指揮軍隊,與北宋戰(zhàn)于澶淵城下,簽訂盟約,更有遼興宗之皇后蕭氏主持力破重元政亂,可以說婦女在遼朝建立及鞏固政權(quán)過程中所起作用“古所未有”。契丹貴族婦女的社會地位之重,還表現(xiàn)在皇后擁有斡魯朵及其附屬宮衛(wèi)的民戶與軍隊,公主則可擁有“頭下軍州”,除酒稅外,還擁有在軍州內(nèi)所征之各種稅賦。
在遼代社會,從再生儀與拜奧禮這兩種風(fēng)俗上,亦可一窺當(dāng)時婦女在社會上受到較高禮遇。據(jù)《遼史·國語解》記載,“國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禮,名曰再生。惟帝與太后、太子及夷離堇得行之。又名覆誕”?!哆|史·禮志六》詳細(xì)記載了皇帝舉行再生儀的步驟,稱:“再生之儀,歲一周星,使天子一行是禮,以起其孝心?!本唧w指皇帝每隔十二年,就要回顧一次母親的生育恩典,以表達對母親的無上感懷。此外,《遼史·公主表》稱:“契丹故俗,凡婚燕之禮,推女子之可尊敬者坐于奧,謂之奧姑?!薄哆|史·國語解》稱:“凡納后,即族中選尊者一人當(dāng)奧而坐,以主其禮,謂之奧姑。送后者拜而致敬,故云拜奧禮?!边@里的“奧”就是指房屋西南隅,在我國古代社會為尊長所居住之地。此項古禮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逐漸變?yōu)橛赡蟹绞献逯械匚蛔罡叩呐灾鞒?,但必須是同姓,由于祖母、母親均為異姓,所以主持婚禮之奧姑一般是未出嫁的宗族女子。遼朝建立后,此習(xí)俗也被保留下來,婚禮仍由家族之女性尊者主持。
遼代社會對待婚姻比較開明,對于婦女的離婚再嫁之事習(xí)以為常。契丹舊俗,丈夫死后,妻子有權(quán)再嫁。秦晉國妃蕭氏在其夫耶律隆慶死后,先嫁耶律宗政,后來宗政辭婚,又嫁劉二玄。甚至丈夫在世,妻子也可改嫁。道宗時期,第三女特里“以駙馬都尉蕭酬斡得罪,離之”“改適蕭特末”。景宗時期,第四女淑哥“與駙馬都尉盧俊不諧,表請離婚,改適蕭神奴”。最著名的是景宗后蕭綽,再嫁漢臣韓德讓,遼圣宗對其繼父以父禮待之。由此可知,遼代婦女離婚再嫁,甚至三嫁之事,在當(dāng)時人看來十分尋常。
契丹族在文化上很具包容性,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早在遼朝建立之初就逐漸接受了儒家文化,尊崇孔子并建孔廟。契丹族統(tǒng)治者所受中原儒家文化影響在婦女問題上的主要表現(xiàn)為確立命婦制度。其內(nèi)命婦制度,開始于太祖時期,仿效唐制,妃嬪設(shè)有“貴妃、惠妃、德妃、元妃”等位號,女官設(shè)有“尚寢、尚服、尚功、尚儀”等職位。其外命婦制度,開始于太宗時期,與唐制相同,設(shè)有“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及國夫人、郡夫人、郡君、縣君”等各級封號。
隨著儒家文化在遼朝自上而下廣泛傳播開來,其巨大的影響力漸漸顯現(xiàn),儒家文化被社會各個階層接納,具體到對婦女的認(rèn)識與觀念上,開始出現(xiàn)與中原漢族趨同的特征。
隨著契丹族與漢族的融合,儒家的傳統(tǒng)倫理綱常、文化觀念,也漸漸為遼朝統(tǒng)治者乃至契丹等少數(shù)民族百姓所接受。契丹貴族婦女原來十分流行打扮?!峨u肋編》記載,燕地良家貴族女子“冬月以枯蔞涂面,謂之佛妝,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滌去,久不為風(fēng)日所侵,故潔白如玉也”。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一些契丹婦女開始反對妖艷,倡導(dǎo)端莊賢惠?!哆|史·后妃傳》記載,耶律重元之妻“以艷冶自矜”,蕭觀音發(fā)現(xiàn)后,馬上加以勸誡,“為貴家婦,何必如此”。《遼史·公主表》記載,景宗之女延壽“性沉厚”“甚得婦道,不以貴寵自驕”,因此其母后蕭綽“于諸女尤愛”。貞潔觀念、講求“婦道”,也漸漸成為遼朝人評價婦女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這從許多墓志對婦女生平的記載與評價中可見一斑,如《趙德鈞妻贈秦國夫人種氏墓志銘》(應(yīng)歷八年)稱夫人“玉性含貞,蘭儀摧秀,為女以賢著,為婦以孝聞”。《韓瑜墓志銘》(統(tǒng)和九年)記載,韓瑜死后,“繼室夫人蕭氏,誠嘆未亡,禮無再嫁”?!豆⒀右闫抟墒夏怪俱憽?統(tǒng)和三十年)稱耶律氏為“世之賢姬,邦之淑媛,品德兼?zhèn)洌锇埠汀?。《耶律弘益妻蕭氏墓志銘?乾德八年)稱蕭氏“秉五常之性,執(zhí)四德之維……故美譽遠(yuǎn)延”。不難看出,上述墓志中遼朝人對幾位不同身份的契丹族和漢族婦女的蓋棺定論,基本是以儒家禮教對婦女價值的衡量為標(biāo)準(zhǔn)所下結(jié)論。
盡管契丹上層的婦女在政治上較有作為,但視婦女參決政事為禍亂根源的觀念卻逐漸強化。太祖五年(911年)阿保機諸弟刺葛等謀反作亂,直至八年初,方才平定這次叛亂。后來耶律阿保機對心腹臣子評論此事:“昵比群小,謀及婦人,同惡相濟,以危國祚。”應(yīng)歷十三年(963年),遼穆宗借口北漢君王劉鈞對待契丹不及從前,借劉鈞誅殺段常之機派遣使臣加以斥責(zé):“段常爾父故吏,本無大惡,一旦誣告,誅及妻子,婦言是聽,非爾而誰?”遼朝末年,秦晉國王耶律淳稱帝,后來天祚帝知道耶律淳病死后,當(dāng)天即下詔書,歷算其罪過,其中有一條為“輒申遣令,擅建長秋,妄委婦人,專行偽命”。顯然,這些事例中均把婦女參決大事看作釀成災(zāi)禍的根源。在遼朝人中,逐漸流行有才學(xué)的婦女更易遭惹禍患等看法。王鼎在《焚椒錄》中記錄了遼宣懿皇后冤案一事,指出其獲罪之原因在于“好音樂與能詩善書”“假令不作《回心院》,則《十香詞》安得誣出后手乎”。元人后來撰寫《遼史》亦稱:“宣懿度曲知音,豈致誣蔑之階乎?”這大抵反映了遼宋夏金元之時,人們對于此事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受儒家文化傳播影響,遼代婦女特別是下層婦女的法律地位有所上升。遼朝初年,奴婢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例如東丹王耶律倍性情暴虐,“婢妾微過,常加劊灼”。到遼圣宗朝后,這方面有所改觀。統(tǒng)和二十四年(1006年)詔:“若奴婢犯罪至死,聽送有司,其主無得擅殺?!遍_泰六年(1017年),“以公主賽哥殺無罪婢,駙馬蕭圖玉不能齊家,降公主為縣主,削圖玉同平章事”。興宗重熙間,同知點檢司事耶律裹履,打算娶秦晉長公主孫女,但是其母與公主奴婢關(guān)系不睦,就讓裹履除去此婢“乃許爾婚”。裹履后來用計謀殺了奴婢,事發(fā)后被“以大辟論”。同時嚴(yán)懲強行施暴幼女等行為。遼穆宗應(yīng)歷十二年(962年),國舅帳郎君蕭延的奴仆海里“強陵拽刺禿里年未及〔笄〕之女,以法無文,加之宮刑,仍付禿里以為奴。因著為令”。這表明儒家文化對遼朝婦女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總體上遼朝婦女所受儒家禮教、法律觀念等影響日深,在婦女觀及價值認(rèn)同上與中原王朝漸趨一致。
(作者:張 宏,系吉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遼金婦女群體研究”〔18BZS052〕階段性成果)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婦女 契丹 遼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