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詹丹:紅樓人物與李商隱詩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 詹丹
李商隱詩和《紅樓夢》的關系,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第十六集
一方面,頗具詩才而又輔導香菱學詩的林黛玉明確表示,她最不喜歡的就是李商隱詩;另一方面,小說中的幾位男女主人公,或直接或迂回,都與李商隱的詩句發(fā)生了關聯。
第十五回寫秦可卿出殯,王公貴族等一班人沿路祭拜。北靜王讓賈政領寶玉來見面,一見之下,對寶玉就大加夸贊,說“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可量也”。這話雖可理解為客套,但其引用的李商隱一句詩,倒也十分貼切。該詩題目甚長,交代了寫詩的緣起。詩共二首,筆者把詩題和其中相關的一首引錄于下: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韓東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座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韓東郎即韓偓,以寫情詩出名,不過小小十歲就嶄露頭角,與當時賈寶玉十歲左右的年齡正相配,特別是賈寶玉情種的特點,與全詩的抒情性也有關聯。而詩句營構出那樣一個似乎在遠方才可能有的桐花色彩斑斕、鳳鳴清脆圓潤的美好世界,更十分難得。而在寶玉正式出場前后,賈府內外之人對他的評價以負面居多,冷子興說他色鬼,王夫人說他孽根禍胎,敘述者引后人的《西江月》詞評價他為“草莽”“不肖”,賈政更是動輒斥責他、呵罵他。那么,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小說第一次在較為隆重的場合給賈寶玉的積極評價,而且由一位王爺向賈政來說,引李商隱詩句而獲得的一種支撐力量,是不容小覷的。
第六十二回,為寶玉過生日,群芳開夜宴,大家行酒令玩射覆的游戲,寶玉射“釵”字以對寶釵提出的“寶”字,在座的香菱引李商隱的詩句“寶釵無日不生塵”來佐證。這固然說明香菱讀書日多,學問見長,但更重要的,不僅是為了把李商隱的詩句和寶釵的名字關聯起來,還要以詩句隱含的詩意,對寶釵的人生走向作暗示。詩句出自李商隱的《殘花》,原詩是“殘花啼露莫留春,尖發(fā)誰非怨別人。若但掩關勞獨夢,寶釵何日不生塵”。一般認為最后一句,是借物的寶釵生塵,來寫人的寶釵懶得梳妝。問題是,全詩連起來看,畢竟前后有一種指向他人與自我的對比關系。這樣,寶釵后來出嫁竟獨守空房,她的懶于梳妝,究竟該不該“怨別人”,就成了一個待思考的問題。
相比于寶玉、寶釵之于李商隱詩歌的直接聯系,史湘云與李商隱的詩歌關系,就顯得比較迂回與隱晦。
也是在群芳開夜宴的場合,史湘云抽得的海棠花簽上有詩句為“只恐夜深花睡去”。這是摘引蘇東坡的《海棠》詩,該詩最后兩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當時,黛玉就借機打趣湘云白天醉臥在花下涼石上的情境,笑說:“‘夜深’兩個字改‘石涼’兩個字就應景了?!摈煊竦拇蛉?,雖然讓人把花簽上的詩句與湘云白天的行為聯系了起來,但其實也可說是為蘇東坡這首詩添上了與李商隱詩的深一層聯系。清代文人認為,蘇東坡的詩句“故燒高燭照紅妝”脫胎于李商隱詩《花下醉》的最后兩句,但憑此要從史湘云聯系到李商隱詩,可能還略顯穿鑿。因為畢竟蘇東坡沒有寫到人在花下醉臥,只是當黛玉的打趣把湘云白天醉臥的場景一并引入時,這種意境的關聯性,才讓史湘云的行為和李商隱詩建立了實質性聯系?!皩し疾挥X醉流霞,倚樹沈眠日已斜??蜕⒕菩焉钜购螅旨t燭賞殘花?!奔氉x李商隱這首詩,情況就清楚了。
從意境看,青年學者李能知認為,史湘云的醉臥也相仿于唐代詩人盧綸所寫的《春詞》。該詩寫道:“北苑羅裙帶,塵衢錦繡鞋。醉眠芳樹下,半被落花埋。”筆者覺得,小說的場面與這首詩關系是否更近,問題還有討論的空間。但李商隱詩句經由蘇東坡詩句的引渡,加上黛玉的議論在小說前后脈絡上的加固,才使得本來是游離的詩句,對史湘云醉臥的指向,一種融合了自然之美和性格之美的指向,逐漸清晰起來。
當然,真正讓人感到困惑的是在第四十回中,林黛玉何以要斷然表示不喜歡李商隱的詩?而在這斷然不喜歡中,又為何要單獨把其中的一句標舉出來,用整體意義上的不喜歡來反襯她對這一句的喜歡?也許,她是見寶玉、寶釵等要把大觀園中的枯荷敗葉收拾走,才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銈冇植涣糁鴼埡闪恕?。雖然我們可視為她在故意跟寶玉、寶釵等鬧別扭,但林黛玉真喜歡這句詩也是可能的。果然這樣,就需要把這句詩放到李商隱詩的具體語境中來進一步理解。
其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寫的是對人的懷念:“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迸c曹雪芹幾乎同時代的紀曉嵐,對結句的點評是“不言雨夜無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說則盡于言下矣”,又說“‘相思’兩字微露端倪,寄懷之意,全在言外”。這一點評,頗為精準。聯想到林黛玉平日常有失眠的習慣,那么,這一寫雨夜無眠的詩句,真能得到黛玉的喜愛,未必是一種引發(fā)愉悅的審美欣賞,或許僅僅是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抒情主體的特殊心境而引起的共鳴。
耐人尋味的是,李商隱有專門詠嘆荷葉與其情感難分難解的《暮秋獨游秋江》,全詩是:“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边€有如《夜冷》這樣的詩:“樹繞池寬月影多,村砧塢笛隔風蘿。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將愁向敗荷。”再如《登霍山驛樓》寫風中敗荷:“衰荷一面風”。我們發(fā)現,在流傳的李商隱的多首詩歌里,枯敗的荷葉常常是跟怨愁、無眠、內心的焦慮聯系在一起的,甚至成了他愁緒的聚焦物。那么,小說寫林黛玉喜歡枯荷聽雨聲的詩句,是不是在這一構思背后,有對李商隱關于荷花敗葉的習慣性抒情與林黛玉愁緒聯系的斟酌考慮?這一寫作動機,是否存在?
從林黛玉的性格和生活習性看,她喜歡這樣的詩句,容易對這樣的詩句產生共鳴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詩中的意境在現實中復制出來保留下去,讓自己沉浸其中流連低徊,就不免讓人覺得她有自虐的心態(tài)。而缺少夜晚無眠體驗的寶玉,當他積極配合,有意在現實中保留這一意境的物質條件時,是真理解了黛玉的心思,還是在句子層面品味了“果然好句”,進而喚醒了他欣賞雨打荷葉的別樣樂趣?或者,僅僅出于對黛玉的表面迎合(如同他常常這樣做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小說沒有給出進一步交代,這似乎是作者拋出的一個謎面,就如同林黛玉說她最不喜歡李商隱詩,如此沒頭沒腦,同樣是讓讀者難以一究其謎底的。(詹丹)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李商隱 寶釵 寶玉 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