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李可染為什么喜歡畫牛
李可染《渡牛圖》 69×46厘米 1979年
李可染《水牛贊》 68.6×137.2厘米 1985年
為什么他這么喜歡畫牛呢?
第一,這是生活中所見的最平凡也最有牧歌情調(diào)的景象。他1940年住在重慶金剛坡時,寄住的農(nóng)民家里有個小男孩,還有條水牛。小男孩天天早上趕牛出去,黃昏的時候把牛再趕回家來。李可染就以此為素材,開始畫牧童與牛。
第二,李可染開始畫牛還與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需要有關(guān)。
中國國力不如日本,抗日戰(zhàn)爭必定是持久戰(zhàn),需要中國人民有一種堅忍的精神,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有一種任勞任怨的、勤勤懇懇的精神,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自己的力量,而且要有犧牲精神。為了鼓勵國人具有這種精神,需要塑造一個藝術(shù)象征,這個象征就是牛,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動物。李可染畫了出來,被郭沫若發(fā)現(xiàn)其精神上的象征意義,便寫詩盛贊牛的品格,稱牛為“國獸”。
第三,李可染對牛的品格、氣質(zhì)、形象無一不欽佩,把它樹為自己人格學習的榜樣,以牛為師。所以他的畫室叫“師牛堂”。
他對牛的評價是:
“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有真本事,卻很溫馴;
“終生勞瘁,事農(nóng)而安”,一生辛苦都是為農(nóng)民服務,為人類的勞作服務;
“不居功”,這是美德,“純良溫馴”,這是它性格的主要方面,“時亦強犟”,并不是沒脾氣,“穩(wěn)步向前,足不踏空”,這種一步一個腳印的作風是所有事有所成的人共同的;
“皮毛角骨無不有用”,但求有利于人,有利于世,全部奉獻,不僅僅死而后已;
“形容無華”,樣子并不漂亮,沒有華美的外表,但是“氣宇軒宏”,不管從正面還是側(cè)面,從任何一個角度,牛的形象都是堂皇高大的。
“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倦寫之”。
第四,李可染是個性情中人,詼諧幽默,葆有童心,這是一個藝術(shù)家必有的天真。但李可染主攻山水畫之后,我們看到他追求的都是崇高嚴肅的東西,他性格中的天真需要有一個適當?shù)那纴肀磉_發(fā)泄。牧童和牛就成了很好的對象和載體。雄偉的山水是他對精神的不斷升華,牧童與牛是他對靈魂的不斷凈化。在“峰高無坦途”的山水畫革新路上,不時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算是很好的勞逸搭配,反映出李可染生命情調(diào)的兩個側(cè)面。
另外,我想特別指出,牧童與牛這一題材是在李可染人到中年后很重要的感情寄托,中年思子、得子,心境與年輕時有相當?shù)牟煌磺蝗崛岬母笎刍癁楣P下的牧童與牛。牛是自況,俯首孺子,終生勞瘁,純良溫馴,穩(wěn)步向前,皮毛角骨,無不有用——這就是父親的形象。牧童是兒輩,其直接的生活原型就是李小可。童年的李小可,性格與形象活脫脫就是李可染筆下的頑皮牧童。李可染的牧童與牛感動了中國與世界,深層原因即在于此。
第五,中國藝術(shù)詩意空間的拓展。牧童與牛是中國詩與畫的傳統(tǒng)題材,是農(nóng)業(yè)社會最經(jīng)典的詩化場景,不管我們今天如何遠離這一場景,只要看到它,就喚起童年與家園的記憶。李可染對這一傳統(tǒng)題材進行了詩意空間的拓展,其感情的末梢神經(jīng)在這一題材上深入人類心靈的易感區(qū),稍一撥動,便情不能已,借由牧童與牛的親密無間,我們與春夏秋冬四時合序,與天地陰陽合而為一。
第六,李可染畫牧牛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利用它不斷試驗一些新奇的章法和筆墨。他在牧牛圖中的筆墨是最大膽、最豪放、最無所顧忌的,章法結(jié)構(gòu)也最新奇。因為畫牧牛圖的時候,他的心情最放松、最無負擔,所以他往往能畫得隨心所欲。因此,李可染的一些筆精墨妙之作,常常出現(xiàn)在牧牛圖系列之中。
第七,應酬。成名后的李可染不可避免地要有許多社會應酬,有些是出于無奈,有些卻是工作與生活的必需。畫山水太累,也不愿意畫逸筆草草的山水畫去應酬,牧牛圖就成了應酬的工具(但決不是說牧牛圖因此就可以畫得潦草馬虎)。
其實,為了應酬也可以畫些大寫意的花鳥,事實上,可染先生也不是絕對沒有畫過花鳥,我就見過他畫的水墨螃蟹和梅花公雞,味道很足,但是,他確實沒有認真嚴肅地畫過花鳥,這是什么原因?是出于對齊師的敬重和對齊師花鳥畫成就的敬畏嗎?李可染跟隨齊白石10年而不畫大寫意花鳥,這已經(jīng)成了20世紀中國美術(shù)的一個謎了。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牧童 畫牛 喜歡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