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五大特征教您識別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
【延伸閱讀】
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者。有個形象的比喻說,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人們也因此稱這個時代為“大眾麥克風時代”。自媒體時代,部分媒體因利益驅使,以吸粉、增加關注率為主要目的,以“老謠新炒”和“移花接木”為主要手段,成為謠言滋生、傳播的“重災區(qū)”。大量的文本分析顯示,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在內容上往往具備以下特征:
一是標簽化。謠言普遍自帶“致癌”“有毒”“激素”“不孕不育”等標簽,用“善意忠告”“跪求轉發(fā)”“央視曝光”“緊急通知”“緊急擴散”等良苦用心,用極盡夸張的詞語吸引網民的眼球。在文章標題中,造謠者不僅借助感嘆號、問號與省略號等標點符號贏得受眾的關注度,而且通過字符空間的大量占用來吸引讀者注意。在正文里喜歡搬出博士、中醫(yī)專家、媒體等一系列權威機構和專家的頭銜,試圖以“專業(yè)”“權威”“百分百”等極端化的詞語進行論證。
二是情感化。為了擴大傳播面積和影響力,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文本運作,如增加細節(jié)、利用極具感染性的詞語來增強文本和受眾情感上的接近性。例如選擇老人、兒童、學生、農婦、孕婦作為文本主體,不惜加入駭人聽聞的背景故事“博同情”。然而,在正文內容上,此類謠言對危害事實的描述往往一帶而過、含糊不清,無法提供直接的因果證據。
三是視覺化。造謠者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圖、文、視頻并茂的表現形態(tài),引發(fā)用戶的轉發(fā)行為。從“塑料大米”謠言中的圖片移花接木,到“避孕藥葡萄”謠言小視頻成風,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更傾向用視覺化的表現元素讓自己看起來更“真實”。特別是視頻類謠言,其具有流動性的畫面,現場感更強,辟謠難度極大。大多數網民在視覺沖擊下,“眼見為實”的心理暗示會削弱他們的理性精神,降低對這種“眼見不一定為實”視頻類謠言的免疫力。
四是周期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由于主體的限制,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周期性特點。數據顯示,每年1月和12月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的低谷期;5月和6月是該類輿情的活躍期,特別是相關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時節(jié),謠言如影隨形。2018年春夏季節(jié),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多發(fā),先后出現“吃草莓容易感染諾如病毒”“喝茶等于喝毒藥”等多組謠言。
五是商業(yè)化。相關統(tǒng)計顯示,79%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文章中含有廣告內容。什么農產品要上市了就造什么的謠,什么東西好、公眾喜歡吃什么就造什么的謠,制造“惡心”吸引圍觀,蹭熱度發(fā)廣告。謠言廣告大多為硬性廣告,以口號呼吁類為主,表達手段單一,宣傳意識濃厚。其中一部分商家為給自己的產品做宣傳,以廣告軟文的形式刻意夸大產品的功能和效果,虛假宣傳,從而獲得商業(yè)利益。(鄧玉)
編輯:曾珂
關鍵詞:五大特征教您識別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