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小說鉤沉》的學術得失與展望
漢魏六朝小說是中國小說的搖籃時期,但由于時間早,傳播媒介受限,加上小說家在傳統文人和目錄學家眼中處于不入流的地位(《漢書·藝文志》子部“九流”之外),所以亡佚情況十分嚴重。據筆者粗略統計,漢魏六朝小說總數約170種,有傳本存世者不到1/6。在此背景下,魯迅所輯《古小說鉤沉》具有重要的文獻補缺價值。
《古小說鉤沉》資料搜集工作始于1898年魯迅離開紹興之前。1909年,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任教于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便開始系統地從事古小說的輯校工作。1912年2月,魯迅完成了《古小說鉤沉》的輯錄工作,并署名“起孟”(周作人之筆名)在《越社叢刊》第一集發(fā)表《古小說鉤沉序》。但是,《古小說鉤沉》在魯迅生前并沒有正式出版,而是以遺留稿本形式存世,直到1938年才編入由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上海復社出版的20卷本《魯迅全集》第8卷面世。后來幾種20卷本的《魯迅全集》(1948年、1973年、2012年)均收入此書。另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古小說鉤沉》魯迅手稿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一卷收錄《古小說鉤沉》,齊魯書社1997年出版《古小說鉤沉》簡體橫排點校本。
《古小說鉤沉》輯錄了從周代至隋代散佚小說共36種1400余則。這36種小說中,《青史子》著于周代,《異聞記》著于后漢,《旌異記》《水飾》著于隋朝,另有5種作者不詳,兩種作者名號及年代不可考,其余25種均著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該書引用古代文獻約60余種,用以參校者又有10余種,20余萬字。
鄭振鐸曾指出魯迅采用的“是乾嘉諸大師用以輯校錄先秦古籍的方法,而用來輯校錄古代小說的,卻以魯迅先生為開山祖。而其校輯的周密精詳,至今還沒有人能追上他”?!安粌H前無古人,即后有來作,也難越過他的范圍和方法的?!?/p>
魯迅的輯佚工作具有重要開創(chuàng)意義和學術價值。在《古小說鉤沉序》中,魯迅介紹了他輯校古佚小說的方法,“余少喜披覽古說,或見訛敓,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雖叢殘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大共瑣語支言,史官末學,神鬼精物,數術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駟,幽驗冥征,釋氏之下乘。人間小書,致遠恐泥,而洪筆晚起,此其權輿?!薄豆判≌f鉤沉》在輯佚時力求竭澤而漁,盡可能窮盡六朝小說所有的資料,所輯佚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堪稱一流。正如林辰所說:“它無論在全書規(guī)模、每種內容,以及引用古籍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同性質的輯本所收佚文。一般來說,字句完備,文字優(yōu)長,大多數條文的內容都比較充實?!保ā遏斞篙嬩浌偶畢簿帯返谝痪碚f明)《古小說鉤沉》的取材來源非常廣泛,包括:
一、 見于《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著錄者;
二、 見于《隋書·經籍志·小說家》著錄者;
三、 見于《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著錄者;
四、 見于上述“三志”“小說家”之外著錄者;
五、 不見于史志著錄者。
在魯迅輯佚六朝小說的過程中,輯校所參考的書目,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其中除廣泛引用類書、史籍、地志、筆記、小說、文集及其注文外,還廣泛搜求佛教典籍如《法苑珠林》等,術數類典籍如《開元占經》等,時令類典籍如《玉燭寶典》等。
《古小說鉤沉》輯佚的范圍是史無前例的。與清人輯本《玉函山房輯佚書》相比較,其中《語林》多輯出了28則,《郭子》多輯出了10則,《笑林》多輯出了3則。再如劉義慶的《幽明錄》,桃源居士的《五朝小說》本僅輯出11則,胡珽《琳瑯秘室叢書》據錢曾述古堂舊鈔本輯得161則,而魯迅《鉤沉》本則輯得265則。單是為了輯錄《殷蕓小說》,魯迅所采輯的古籍就多達12種。近代著名學者余嘉錫在《殷蕓〈小說〉輯證》一文序言中說:“乃聞魯迅先生所輯《古小說鉤沉》已于滬上出書,求之此間書肆及圖書館不得,久之,始展轉假得其書,兩相比較,此編多得二十余事。然《鉤沉》采書十二種,其中《優(yōu)古堂詩話》《鐵圍山叢談》《困學紀聞》三種,皆向未檢及者。雖其事多據他書輯入,但《紀聞》中一事則失錄。即蔡司徒在洛陽見陸機事,既據以補錄,謹著其事于此,不敢掠人之美。”余嘉錫先生是著名考據史家,他所輯錄的《殷蕓〈小說〉輯證》僅僅是《古小說鉤沉》中36種小說中的1種,與魯迅輯本相比只多得20余事。魯迅當年所采之書,他尚且有3種未檢及,于此也可見魯迅的輯佚功夫之深。
此外,魯迅先生對六朝小說輯錄內容的處理也非常恰當。如一般的輯佚者,往往采用一種較為省事的方法,將各書所引相同一事的文字一一收入輯本,對各種異文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致常常出現文字重復的現象。魯迅則將各書內容拼接在一起,力求簡捷精當,力戒引文的重復羅列。如《古小說鉤沉》所輯《幽明錄》中一則“劉晨、阮肇入天臺山”條中,即有在正文“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下注“三字《御覽》引有”;又正文“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下注云“五字依《御覽》引補”;再如正文“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鮮新,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摻,相謂曰:‘此知去人徑不遠’”,下注云“二句依《御覽》引補”;正文“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下注“《珠林》三十一?!队[》四十一又九百六十七。《類聚》七?!读肺濉!妒骂愘x注》二十六”。劉晨、阮肇入天臺山一事,《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事類賦注》都不完備,魯迅選取較優(yōu)的一種為底本,以他本校之,互為補充,故事就比較完整了。再如有同一材料見于不同出處文字而略有差異的,或同一材料見于他書而有不同見解的,魯迅也在注中逐一寫出。對于內容大同小異的引文,他進行了合并處理,并在小注中一一指出。
《古小說鉤沉》所輯佚文多點明出處,這一做法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文獻線索。如《裴子語林》中“何晏以主婿拜駙馬都尉”條:“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駙馬都尉。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每疑其著粉,后正夏月,喚來,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之,色轉皎潔,帝始信之?!边@段佚文小字注曰:“《類林雜說》九引作何晏字平叔,貌甚潔白,美姿容,明常見之,謂其著粉。因命晏。賜之湯餅,汗出流面,以巾拭之,轉見皎然。帝方信?!冻鯇W記》十九又二十六?!稌n》一百二十八又一百三十五?!队[》二十一又三百六十五又三百七十九又三百八十七又八百六十?!妒骂愘x注》四?!笨芍@段文字出自《類林雜說》《初學記》《北堂書鈔》《太平御覽》《事類賦注》等書,從而交代清楚了這條材料的來龍去脈。
魯迅對《古小說鉤沉》所輯佚文的取舍是極其審慎的。他從事《古小說鉤沉》的目的本來就在于糾正前人妄制篇目、改題撰人之類的混亂,所以極重視去偽存真。例如戴祚《甄異記》,魯迅輯出17則,而清人重編本《說郛》僅有5則,其最后一則所記為查道事跡,而查道生平見于《宋史》卷二九六,乃趙宋時人,實屬誤收,這一則即為魯迅所不取。
許多六朝小說的生命因魯迅的《古小說鉤沉》絕而復續(xù),重新流布人間。他把六朝小說散見于各處的材料集中起來,力圖恢復原書的面目,為保存和整理魏晉時期的重要文史資料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僅彌補了文學研究領域參考資料的不足,也為研究魏晉時期的社會狀況、舊聞軼事、宗教信仰、民俗方言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當然,由于時代和各種條件所限,《古小說鉤沉》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前賢和時人均有相關評價,綜合起來主要有:
首先,作為唐前小說的輯佚補缺工作,該書在收書數量方面尚不夠完整全面,還有較大的增補擴充空間。比如《魏晉世語》《宋拾遺》《宋齊語錄》等。
其次,魯迅輯錄工作所用文獻還不夠充分,有些重要文獻(如《永樂大典》《淵鑒類函》《古今圖書集成》等)沒有使用,影響了該書輯佚的學術價值。
第三,輯錄和初版在版本使用、標點、斷句和整理排印工作上有部分不足和失誤。如限于當時歷史條件,魯迅輯錄工作所用佛教典籍《辨正論》一書應為依據《永樂北藏》刊印的《嘉興大正藏》本,但該本文字有些難以訓解的疑惑,這些疑惑在《中華大正藏》本《辨正論》中則得到順暢解決。
近些年來以上問題程度不同地得到了部分解決,如一些文言小說工具書(程毅中《古小說簡目》、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等)對于《古小說鉤沉》所涉漢魏六朝小說作品的總數有較為全面的梳理;中華書局等出版社也將《古小說鉤沉》中的某些作品(如《談藪》《殷蕓小說》等)整理出版,但總體上看,這些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有鑒于此,筆者正在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漢魏晉南北朝小說輯校箋證》則希望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相關問題,為漢魏六朝小說提供更加完備的輯校和箋證版本。
(作者系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魯迅 古小說鉤沉 漢魏六朝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