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四王研究 王鑒繪畫略論:融宋入元后學(xué)津梁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近期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書畫館開展。其較為全面地展示,又加深了觀者對清初四王的印象。此前,上海博物館、澳門藝術(shù)博物館都曾舉辦過“四王”專題展?!八耐酢睘楹斡腥绱索攘??為何影響中國繪畫史三百余年?他們所承接的是一個怎樣的繪畫傳統(tǒng)?
清初“四王”分“婁東”、“虞山”兩派,“虞山派”中的王鑒,不僅成為瓣香董其昌的嫡傳,更能出新意,倡導(dǎo)兼融南北二宗,形成自身特色。單國霖先生認為,王鑒一生以摹古、仿古為宗旨,梳理宋元大家藝術(shù)風(fēng)格,加以條理化、規(guī)范化,建立典范風(fēng)格樣式,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弘揚“南宗”文人畫傳統(tǒng)等方面,作出了較大貢獻。同時他培養(yǎng)出王翚和吳歷兩位在藝術(shù)上有極高造詣的大家,不愧為“后學(xué)津梁”。然而,他在師法造化、紀游寫生方面的創(chuàng)作很少,僅有《虞山十景圖冊》等不多的作品,這種刻意師古的風(fēng)尚亦對后世產(chǎn)生不小的負面影響。
清 王鑒《仿叔明長松仙館圖》軸 1667年 故宮博物院藏
清初畫壇,存在著多種繪畫思潮,有以“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為代表的摹古畫派,有以“四僧(弘仁、髡殘、朱耷、原濟)”為代表的個性畫派,此外還有龔賢、鄒喆、樊圻、吳宏、葉欣等為代表的金陵畫派,藍瑛的武林派,羅牧的江西派等等,名家輩出,流派和風(fēng)格紛呈。至康熙后期,“四王”畫派取得了畫壇的正統(tǒng)地位,如王原祁弟子唐岱在《繪事發(fā)微·正派》一章中論述山水畫的正派傳承時說:“明董思白衍其法派,畫之正傳,于焉未墜。我朝吳下三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繼之,余師麓臺先生家學(xué)師承,淵源有自?!奔刺岢觥八耐酢睘楫媺傻挠^點,而王翚在康熙三十年(1691)應(yīng)宋駿業(yè)之聘入京主筆繪制康熙《南巡圖》;王原祁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值南書房、充《佩文齋書畫譜》纂輯官,則標志著“四王”藝術(shù)得到了皇室的器重,逐漸占領(lǐng)了畫壇的主流地位。
清 王鑒《仿倪云林溪亭山色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十三年(1735)成書的張庚《國朝畫征錄》記載王時敏謂:“于大癡墨妙早歲即窮奧,晚年益臻神化。世之論一峰老人正法眼藏者必歸于公。以蔭官至奉常,然淡于仕進,優(yōu)游筆墨嘯詠煙霞,為國朝畫苑領(lǐng)袖?!倍撏蹊b謂:“精通畫理摹古尤長,凡四朝名繪見輒臨摹,務(wù)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筆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而于董、巨尤為深詣,皴擦爽朗嚴重,暈以沉雄古逸之氣,誠為先民遺矩,后學(xué)指南。”確認了前二王在畫苑的尊崇地位。方熏《山靜居畫論》云:“國朝畫法,廉州、石谷為一宗,奉常祖孫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無不備;奉常祖孫獨以大癡一派為法。兩宗設(shè)教宇內(nèi),法嗣蕃衍,至今不變宗風(fēng)?!焙髞砑磳⑼鯐r敏、王原祁及其傳人稱為“婁東派”,王鑒、王翚及其傳人稱為“虞山派”。
王鑒的生平概況
王鑒像 取自故宮博物院藏清人繪《王鑒像》頁
關(guān)于王鑒的生平存在著一些疑竇,王鑒為太倉人,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王世貞的后裔,然而究竟是孫子還是曾孫,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是孫子,汪世清主此說,引吳偉業(yè)《送王鑒黃山八首》詩中,提到王鑒為王世貞“孫輩”。蔡星儀主曾孫說,他引清保蘊樓抄本《梅清詩集》卷七《送王元照還山詩》,下原注:“王善畫,弇州先生曾孫,偶來京師,舊廉州太守也。”蕭燕翼又在《王鑒是王世貞曾孫考》一文中引用兩條資料:一即王鑒順治十三年 (1656) 畫《夢境圖軸》(故宮博物院藏),自題謂:“后王越石持一贗作售之閑仲叔祖?!遍e仲即王士騄,是王世貞之弟世懋的兒子,則王鑒為王世貞的曾孫輩;又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中著錄《王廉州臨北苑瀟湘圖軸》,王曜升跋云:“伯兄綺歲即好點染。”王曜升是王世懋曾孫,與王鑒為堂兄弟。故王鑒為王世貞曾孫一說為之確實。
清 王鑒《夢境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問題是王鑒之生年,以往都依據(jù)乾隆十年《鎮(zhèn)洋縣志》的王鑒小傳,傳曰:“康熙丁巳(1677)年八十卒?!蓖扑闵隇槊魅f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清史稿》五百四十卷列傳二九一藝術(shù)三有傳曰:“鑒字圓照,明尚書世貞曾孫……康熙十六年(1677)卒;年八十?!蓖扑闵晖?。然而,前時白謙慎和章暉撰文《王鑒生年考》(載《中國書畫》2009年第11期),對王鑒的生年作了新的考證,論據(jù)主要是王鑒《夢境圖軸》,此圖作于丙申(順治十三年,1656),自題中謂:“余年已四十八?!蓖扑闵隇槿f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同時文中還有其他資料佐證,此說與舊說相差十一年。此兩說何者為準確,我期待有更多資料來論證,目前我依據(jù)所見王鑒傳世作品中的題跋內(nèi)容來分析,提出一己之見。
現(xiàn)見王鑒傳世最早的作品是崇禎十年丁丑(1637)夏作《秋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上有王時敏題識:“玄照畫道獨步海內(nèi),贗作紛紛,不無魚目混珠之嘆?!贝嗽u雖有延譽之意,但王鑒是時已名播海內(nèi),決非虛譽。若按他生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則此年只有二十九歲,能否擁有如此高的聲譽,殊可置疑。而以生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計,已是四十一歲,至少已有二十余年的畫臘,加之他天資聰慧,勤奮敏學(xué),到壯歲時已負盛名,是比較相宜的。
清 王鑒《九峰讀書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再一個問題是王鑒的父親是誰?此事史書上都未明言?!短珎}文史》有一篇高琪撰《王鑒家世考》文,引用一則資料,即明末清初人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烈皇小識》,上海書店1982年據(jù)神州國光社1951年版復(fù)印,第299頁)中記載:“婁東鼎盛,無如瑯琊、太原,瑯琊自王悼起家少司馬,子忬亦少司馬,被法,忬子世貞、世懋,一為南司冠,一為南奉常。世貞子士騏,為銓曹主事,四代甲科。士騏子慶常,則習(xí)為侈汰,姿聲色,先世業(yè)蕩盡無余。子最繁,號圓照名鑒者,襲蔭為廉州太守,精繪事,粗持名檢?!蔽闹杏痔峒扒孱檸熭Y纂、顧思義訂的《吳梅村年譜》康熙八年己酉條下引《婁東耆舊傳》中顧思義的考訂注解,指出王士騏長子為慶常瑞庭,與王鑒堂叔父王瑞國同為瑞字輩。王瑞庭(字慶常)因生性奢侈,迷聲色,蕩盡家產(chǎn),故而在正式的史傳中恥于把他列入,以至湮沒無聞。
王鑒字玄照、圓照,康熙元年(1662)后,避圣祖玄燁諱,改為元照,自號湘碧、弇山后人。王鑒在明崇禎六年 (1633)鄉(xiāng)試成舉人,十一年 (1638)以曾祖世貞蔭左府都事,十四年(1641)出守廣東廉州,至十六年(1643)罷廉州知府,歸故里,構(gòu)室于弇園故址,額曰“染香”,遂號染香庵主,時年四十六歲。
王鑒在三十九歲時曾訪董其昌于云間,曾記:“余丙子年(1636)訪董文敏公于云間,出所藏《鵲華秋色卷》見示,相與鑒賞,嘆其用筆渾厚,設(shè)色秀潤,非后人所能夢見。”(《退庵題跋》卷十八)并見到董收藏的董源、巨然山水圖,受到董其昌畫學(xué)的影響。
清 王鑒 《北固山圖》軸 廣東省博物館藏
《太倉州志》載:“王鑒以曾祖世貞蔭左府都事,官廉州太守?!庇钟洝巴蹊b,字圓照,世貞曾孫,由恩蔭歷部曹,出知廉州,時粵中盛開采,鑒力請上臺,得罷,二歲歸”。王鑒于己卯年(1639)作《北固山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自題道:“余自戊寅(1638)入都,日為案牘所苦,筆墨不知為何物。今歲仲夏出守粵東,回思風(fēng)塵馬背光景,如脫籠之鳥矣。”《廉州府志》卷十六記:“王鑒,江南官生,崇禎十四年(1641)任?!表樦问辏?656)作《仿王蒙山水軸》,邊有張學(xué)曾題識:“曩在都門,王廉州時為比部郎,余與孫伯觀中翰、陸叔度明經(jīng)、王志不司農(nóng)晨夕往還,共論琴畫。”知王鑒在崇禎十一年(1638)四十一歲時到北京,是因祖蔭任職比部郎,比部在宋代為刑部之一司,掌令復(fù)核中(中央)外(地方)賬籍,帶有審計性質(zhì)。部曹為辦事小官。比部在元代已廢,然明清人往往以古官名稱現(xiàn)職,故張學(xué)曾稱王鑒為“比部郎”。
他在四十四歲時出任廉州太守。二年后即崇禎十六年(1643),罷廉州知府,歸故里。同年嘗作《仿各家山水冊》在云間舟次,則已回到家鄉(xiāng)。
清 王鑒《山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王鑒妻子早逝,后未再娶。據(jù)他康熙七年(1668)作《山水軸》,落款“奉祝惟老親翁五十初度”,又康熙八年(1669)作《山水扇頁》,落款“擬公濟老親翁”,同年作《仿巨然山水軸》,落款“似孟新親翁”,康熙十一年(1672)自題《虞山十景圖冊》說:“右虞山十景,為式臣年親翁畫?!笨滴跏辏?673)作《山水扇頁》,落款“似遴汝親翁正”??芍信畠河H家,但無子嗣,晚景寂寞孤清,因而專志于繪事。“日坐蒲團,焚柏子一爐而已?!保ā短擙S名畫錄·續(xù)錄》卷九《王圓照仿古山水軸》王鑒自跋)七十七歲時患中風(fēng),仍揮筆不輟,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逝世,享年八十。
清 王鑒 《花溪漁隱圖》扇頁 1654年 故宮博物院藏
王鑒的仿古藝術(shù)理念
清初王時敏和王鑒都直接受教于董其昌,接受他的復(fù)古思想和“南北宗”理論,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進一步將董其昌所推崇的“南宗”繪畫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達到“集古之大成,自出機杼”的境界。王鑒曾論道:“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唯元季大家正脈相傳,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后,幾作廣陵散矣?!保ㄍ蹊b《染香庵畫跋》)又康熙元年(1662)作《仿古山水冊》,自題:“宋、元大家皆從右丞正脈,故南宗獨盛,然知之者不易?!币暷献跒樯剿嬚},推許董其昌為南宗畫家的最后大家。王鑒在康熙三年(1664)作《山水冊》(上海博物館藏)中自題道:“畫道自文(征明)、沈(周)、董宗伯后,幾作廣陵散矣。近時學(xué)者獨盛于疁,然所師不過李(流芳)、程(嘉燧)兩先生耳。余此冊仿宋元諸家,雖未能夢見古人,聊用取法乎上之意?!彼麑Χ洳院螽嫷赖乃ノ㈩H為擔(dān)憂,并對李流芳、程嘉燧等僅得文人畫逸筆草草之意而未能深究宋元文人畫精髓的風(fēng)尚表示不滿,這也促使他堅持要走將南宗畫脈傳承發(fā)揚的創(chuàng)作道路。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冊頁》之一 1656年
鑒 《仿古山水冊頁》之一 1656年
王鑒在明末曾任廉州知府,后因反對“開采”(借開礦之名索取珍珠)之惡政而獲罪,幸得有交誼的大司馬劉半芳為之說情,才免于牢獄之災(zāi),落得個罷官歸里的結(jié)果。故他對仕途已心灰意冷。清移明祚后,他也不愿出仕新朝,而潛心于畫藝,勤學(xué)精進,終成一代大家。張學(xué)曾題王鑒順治十三年(1656)作《仿王蒙山水軸》(故宮博物院藏),道:“廉州罷郡亦強壯之年,顧盼林泉,肆力畫苑,筆墨之妙,海內(nèi)推為冠冕矣?!?/p>
王鑒能夠遍學(xué)宋元名家,取精抉髓,深切領(lǐng)悟,也因有著良好的客觀條件。
清 王鑒《仿大癡山水圖》軸 1660年 故宮博物院藏
他出身仕宦名門,家藏諸多古畫,姜紹書《無聲詩史》記載:“弇州(王世貞)鑒藏名跡,金題玉躞(音謝),不減南面百城;鑒披覽既久,神融心會,領(lǐng)略為聲,其砥筆和墨,蓋有源流矣。”根據(jù)他畫上的題跋,可知家藏名畫為數(shù)不少,雖然有些名跡后來流出,但他經(jīng)常揣摩,成為其吸取古法的重要資源。據(jù)記他家藏的古畫名跡有:趙仲穆《溪山漁隱》,梅道人《水竹山居》,劉玨仿梅花道人《夏山欲雨圖》等。他在董其昌家中觀賞到的名畫即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董源《山水卷》,梅道人《關(guān)山秋霽圖》等。他和同里王時敏相交密切,于王時敏家中更是觀賞到許多名跡,如梅道人《煙江疊嶂圖》、黃子久《陡壑密林圖》等。此外他在北京和游覽蘇州、杭州、南京等地時,結(jié)交名公貴宦,如吳偉業(yè)、張學(xué)曾、孫承澤、錢謙益、曹溶、龔鼎孳等,見到不少古畫,據(jù)記載與自題中,就有董源《瀟湘圖卷》、《溪山圖》和《溪山蕭寺圖》,巨然《溪山長卷》,范寬《峰巒疊秀圖》,江貫道《山水軸》,燕文貴《山水》,趙孟頫《水村圖卷》和《九夏松風(fēng)圖》,黃公望《浮嵐暖翠圖》和《陡壑密林圖》,王蒙《云壑松陰圖》和《南村草堂圖》,吳鎮(zhèn)《溪山無盡圖》等。他曾在康熙元年(1662)作《臨宋元山水冊》十二開,后題跋中謂:王時敏“曾將所藏宋元大家真跡屬華亭故友陳明卿(廉)縮成一冊,出入攜帶,以為臥游。余今歲偶來南翔,諦交文庶社長,見其豐神超邁,雅善丹青,深得古人三昧,余因復(fù)臨陳本贈之,枕中之秘,不敢獨擅”。圖冊中包括董源、趙千里、趙孟頫、元四家、陳惟允、董其昌等名家之跡。從他臨陳廉縮本中,可見他對古畫取資之廣和臨摹功力之深。
清 王鑒《仿古山水》 冊頁 1666年
王鑒所覽古畫眾多,浸染甚深,摹古仿古范圍主要是董其昌提出的“南宗”畫家。他自幼學(xué)習(xí)董源、巨然,后得到董其昌指導(dǎo),傾心于元四家。他與王時敏相較,王時敏也以董、巨、元四家為歸,然更專注于黃公望,一生追慕不已,而王鑒師法的范圍更為寬泛,他還師法北宋李成、范寬、江貫道、燕文貴、惠崇、米芾等家,又涉及元代趙孟頫、高克恭、趙仲穆、陳惟允、馬琬、趙原等家。王鑒另一個突出成就,即在青綠山水方面能融合趙孟頫、趙令穰、趙伯駒等家,建立既高華艷冶又渾厚蒼勁的青綠山水風(fēng)格,正如王翚題王鑒順治十六年(1659)作《仿趙孟頫九夏松風(fēng)圖軸》中說:“此仿趙文敏《九夏松風(fēng)圖》,設(shè)色幽秀,神韻超越,兼得北宋高賢三昧?!贝蠹淤澷p,石谷后來于青綠山水一門頗有造詣,也是與其師王鑒的指授分不開的。王鑒偶爾也仿北宗畫家,如蕭照、趙伯駒等,筆墨稍為堅勁峭拔,但皴染之渾厚和墨色之滋潤,仍為董、巨之根基。從風(fēng)格面貌來看,他比王時敏來得豐富多姿。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冊頁》之一 1656年
王鑒于古代大家的藝術(shù)有著深切的領(lǐng)悟,能把握各家在圖式、丘壑、筆墨、意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加以提煉,形成規(guī)范化的形式外象和表現(xiàn)語言,達到不求形似、妙得神髓的境地。如他在順治十七年(1660)為穆如作《仿黃公望縮本冊》中,分析元四家的藝術(shù)道:“元季大家皆宗董、巨,各有所得,自成一家。梅道人得其勢,王叔明得其厚,倪元鎮(zhèn)得其韻,黃子久得其神。然子久風(fēng)格尤妙,真跡亦不易見,惟華亭董文敏及吾婁王奉常收藏,一一如天球拱璧,余何幸皆得縱觀?!彼行矣^摩元四家的真跡,對四人傳承董、巨畫風(fēng)而各得其精髓的藝術(shù)特征理解得十分精辟。又如在康熙十年(1671)作《仿范寬董源山水軸》中題道:“范寬、董源皆北宋大家,故用筆相肖,范畫渾厚,董畫幽淡,各極其致,非南宋后所能夢見?!蓖蹊b一生中大部分作品都標上仿古人某件名跡,或仿某家某法,都能繼承某家的圖式,加以重新組合,構(gòu)成典范式的圖像;在筆墨方面,則提煉出規(guī)范性的技法元素,務(wù)求表現(xiàn)出名家富有特征的筆墨意韻。而在具體形體上并不斤斤于細節(jié)形似,猶如他在順治十七年(1660)所作《仿古山水冊》中所說的:“仿古十幀,不求形似,聊免畫家習(xí)氣耳?!蓖蹊b在長期臨仿古畫并加以陶冶綜合之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筆墨個性,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評道:“沈雄古逸,皴染兼長。”“工細之作,仍能纖不傷雅,綽有余妍。雖青綠重色,而一種書卷之氣,盎然筆墨間,洵為后學(xué)津梁?!痹谇宄跛c王時敏并為畫苑的領(lǐng)袖人物。
王鑒的藝術(shù)進程及特征
近人吳湖帆在王鑒《山水冊》(1660年,上海博物館藏)后題道:“按太守畫,三十以前絕不之見。約分甲申(1640)以前為第一期,七十(1667)以前為第二期,七十后為第三期。第一期作,筆墨渾厚而間架松懈;第二期作,悉臻縝密,此冊其一也;第三期作,出入神化,不無頹宕處矣。太守青綠法為松雪后一人,清代三百年至今寂然,譽以空前絕后,自無愧色?!贝苏擃H為允當(dāng)。徐邦達先生歸納王鑒藝術(shù)進程說:“王鑒山水畫,早晚年面目變化很大,以一般人的變化規(guī)律來講,總是早年尖細,晚年圓禿些,甚至變到粗簡雄放。如沈周、吳偉等人大都如此。唯獨王鑒卻相反,他是由早年、中年的板實、圓渾,變到晚年(七十歲左右以來)的比較尖硬而細刻,這是一個非常少見的例子?!保ㄝd《古書畫偽訛考辨》)
根據(jù)本人所見王鑒作品,并初步梳理,大致可劃分為四期:
(1)早年淵源董、巨時期,約三十歲至四十五歲
王鑒的三十歲以前作品未見,據(jù)著錄有他二十歲所畫《仿云林山水軸》和二十四歲《擬巨然山水圖》。他早年主要學(xué)習(xí)董、巨畫風(fēng),自述“自幼習(xí)董熟耳”。在王鑒四十一歲所畫《仿黃公望山水軸》上,王士騄題道:“其皴法墨氣之妙,深得董、巨三昧,又直闖大癡、梅道人堂奧”。又王時敏題:“玄照此圖,丘壑位置深得梅道人三昧,而皴法出入董、巨?!边@些評說準確地道出了王鑒早年繪畫的淵源,即從“元四家”直溯董、巨。
清 王鑒《 秋山圖》軸 1637年 上海博物館藏
所見王鑒最早作品為《秋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作于丁丑(1637),時年四十歲。布局出自巨然《秋山問道圖》,結(jié)構(gòu)勻衡平實,山巒圓渾平緩,間架稍嫌松懈,有濃重的師法巨然痕跡。
《溪山深秀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畫于戊寅(1638),時年四十一歲。題“仿北苑筆意”,是將董源、巨然的布局結(jié)合起來,錐形山巒尤近巨然,重嶺疊嶂,層層推移。然山形較為平板,墨色以淡墨為主,皴筆平緩和單一,尚缺乏靈動屈律之勢。畫風(fēng)渾厚平整,極力追宗董源平淡的畫格。
(2)轉(zhuǎn)學(xué)多方時期,四十六歲至六十五歲
王鑒中年時期,隨著見識閱歷的增廣,師法古人的范圍不斷擴大。他與王時敏的摹古有不同的途徑,時敏專意于董、巨,最后歸宗黃公望;王鑒則遍學(xué)宋元各大家,除董、巨、“元四家”外,還取法范寬雄勁的畫法,兼學(xué)趙伯駒、伯骕和趙孟頫的青綠法,學(xué)李成、倪云林勁峭筆致,偶爾師惠崇小景、米氏云山和李唐等畫法,他兼取南北兩宗之長,因而技法頗為全面,風(fēng)格面貌多樣。
清 王鑒《四家靈氣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順治六年(1649)五十二歲時,他畫《四家靈氣圖軸》(故宮博物院藏),自題:“己丑冬十月,余浪游武林,承登子張公祖渡江相訪,出其同鄉(xiāng)朱相國家所藏元四大家真跡鑒賞,俗眼為之一清掃……筆端靈氣于夢寐中仿佛見之,閑窗圖此,不識能得其萬一否?!?/p>
又順治七年(1650)五十三歲作《仿劉完庵夏山欲雨圖軸》,此是劉玨仿吳鎮(zhèn)之作,他再臨之。
又六十一歲作《富春山居圖軸》(天津博物館藏),自題:“子久有《富春山居圖》,為荊溪吳問卿(又作吳冏卿)所藏,元氣靈通,筆法遒美。”
六十三歲作《仿范寬峰巒疊翠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同年又作《仿黃公望山水軸》(故宮博物院藏),王時敏題:“元四家風(fēng)格各殊,其源流要皆出董、巨,玄照郡伯于董、巨各有專詣,所以往往亂真。此圖復(fù)仿子久,而用筆、皴法仍師北苑,有董、巨之功力,有子久之逸韻?!?/p>
清 王鑒《青綠山水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六十五歲作《仿宋元山水冊》十二開(上海博物館藏),自謂是臨陳廉的《小中現(xiàn)大冊》,所摹古人、前人有董源、巨然、趙千里、趙孟頫、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倪云林、陳惟允、董其昌等。
這一時期王鑒作品的面貌多樣,仿各大家的技法要素甚為精詣,能將各家的構(gòu)圖、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皴法、樹法、筆墨等,加以條理化、規(guī)范化,表現(xiàn)出諸家本色。王時敏評王鑒道:“廉州畫學(xué),浩如煙海,自五代、宋元諸名跡,無不摹寫,亦無不肖似。規(guī)矩既極謹嚴,神韻又復(fù)超逸,真得士氣,絕去習(xí)者蹊逕而精詣入微處,將使白石(沈周)遜其妍,宗伯(董其昌)讓其工矣。所謂士氣兼作家,尤為合作。”(《西廬畫跋》)
此時期其筆墨的主要特征,是以董、巨為主,融入王蒙的細密筆法,黃公望松動靈逸的筆意,渾厚中加入峭利,丘壑多曲折奇崛之姿,墨色層次也趨于豐富,有蒼莽淹潤的氣韻。代表作品有六十一歲的《仿子久山水軸》、六十三歲的《仿范中立山水軸》和《山水冊》,六十五歲的《仿宋元山水冊》等。
(3)融會貫通期,六十六歲至七十三歲
這一時期,王鑒在廣學(xué)諸家的基礎(chǔ)上,將蕭散平淡的董、巨和刻畫細謹?shù)亩w融合起來,并取李唐的峭勁,形成皴染兼長、筆力雄渾沉著而又含蓄文秀、墨色層次豐富明潔華潤的筆墨特征,氣格沉雄古逸。尤為精詣工細之作,仍能纖不傷雅,綽有余妍。代表作品有七十二歲的《山水屏》十二條。
《山水屏》十二條(上海博物館藏),從此屏觀之,王鑒對古法已是神會理得,他將古人的丘壑、形體進行重整,提煉出山巒、樹石、水流、屋舍等各類形象性程序,加以布置組合,構(gòu)成表征各家藝術(shù)特征的圖式;筆墨技法也加以規(guī)范化,演化成為形式符號,并加上自己的筆墨修養(yǎng),使風(fēng)格既合古人法度,又有自己的個性,故有神韻超越的意趣。如《仿馬文璧》一幅,用筆流暢利索,墨色滋潤,色彩濃重而亮麗。《仿江貫道》一幅,筆致細密謹嚴,山石輪廓曲折起伏,形態(tài)靈動,氣勢宏大深遠?!斗吕钐乒P意》一幅,石面明晰,輪廓粗重,形體方峻,皴筆沉凝柔和,并不像李唐那樣勁拔?!斗纶w文敏云壑松陰》一幅,將柔長的披麻皴與青綠設(shè)色結(jié)合起來,接近文征明的風(fēng)格。
(4)晚年蕭索清剛期,七十四歲至八十歲
王鑒于晚年畫風(fēng)發(fā)生變化,境界由沉雄轉(zhuǎn)為蕭索,筆墨由渾厚轉(zhuǎn)為尖利細密,出現(xiàn)較多干筆、方筆。代表作品有七十四歲《臨巨然溪山圖軸》、七十八歲《云壑松陰圖軸》和《關(guān)山秋霽圖》等。
《臨巨然溪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上自題,此圖用巨然筆法而微帶燕文貴之潤密。他在前二年即七十二歲時曾畫過《仿燕文貴山水圖軸》,謂曾見過燕文貴真跡,“元氣靈通,筆法遒美”,此圖即吸取燕氏筆法細密遒勁、布置瑣碎曲折的長處,較其盛年期的作品,筆墨顯得繁復(fù)峭利,巖石多方勢,墨色較干枯,有蕭索之意。
清 王鑒 《云壑松蔭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云壑松陰圖軸》(上海博物館藏),作于康熙乙卯(1675),時年七十八歲。此圖布局轉(zhuǎn)折多姿,皴法用披麻兼解索,細密靈活,而轉(zhuǎn)向尖勁。畫法近王蒙之整飭縝密,然不及王之蒼茫沉郁。
《關(guān)山秋霽圖軸》(上海博物館藏),七十八歲時作。布局緊湊,丘壑較瑣碎,皴筆尖峭,轉(zhuǎn)折方峻。但筆力不夠渾厚,時有抖擻之筆,墨色也偏于枯索,畫面氣勢不及盛年時雄偉華滋。
王鑒晚年出現(xiàn)構(gòu)景較瑣碎、筆力較尖細等征象,這與他身體病衰不無關(guān)系,正如他在康熙九年(1670)作《仿古山水冊》十幀中自題說:“邇年來衰病日增,所遭軻坎,心境殊惡,恐再欲如是作,精光已消亡,縱弄筆墨,皆應(yīng)酬草率焉?!彼云呤邭q中風(fēng)后更是精力不濟。
王鑒一生以摹古、仿古為宗旨,梳理宋元大家藝術(shù)風(fēng)格,加以條理化、規(guī)范化,建立典范風(fēng)格樣式,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弘揚“南宗”文人畫傳統(tǒng)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他培養(yǎng)出王翚和吳歷兩位在藝術(shù)上有極高造詣的大家,不愧為“后學(xué)津梁”。然而,他在師法造化、紀游寫生方面的創(chuàng)作很少,僅有《虞山十景圖冊》等不多的作品,這種刻意師古的風(fēng)尚亦對后世產(chǎn)生不小的負面影響。
(原刊載于《東方早報·藝術(shù)評論》)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王鑒 王鑒繪畫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