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學術性是文學評論的硬指標
“學術”及“學術性”現在已成為屢見不鮮的“常用詞”。召開一個文學課題或作家作品討論會要稱為“學術研討會”,出版一套文學評論著作要冠以“學術叢書”,發(fā)表一篇評論文章要稱作“學術論文”,組織一次文學調研要命名為“學術活動”,統(tǒng)計評論家發(fā)表的各類論文要尊稱“學術成果”……似乎不用“學術”這一名稱,其會議、活動、研究、作品,就低了一等、降了一格。“學術”及“學術性”,本是嚴肅、崇高的名稱,歷來被奉為一方純凈的“領地”,但現在文學評論界學術的泛化、泛濫,恰恰反映了學術的流失。衡量文學評論的標準多種多樣,但“學術”及“學術性”,是更純粹、更嚴苛、更高深的一種。面對文學評論界存在的種種問題與流弊,特別需要重提文學評論的學術性問題,強化評論家的學術意識,提升文學評論的學術性,使文學評論真正回歸學術屬性。
“學術”及“學術性”,是運用廣泛但內涵模糊的概念。所謂“學”是指學問、治學,所謂“術”是指技術、方法?!皩W術”,就是做學問、搞科學以及其中的技術和方法,《辭海》的釋義為“指較為專門、有系統(tǒng)的學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都被稱為一種學術。學術是人類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以及產生的成果、思想、理論和方法。在包括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美學、宗教學等門類的人文科學中,文學評論有著自己的鮮明特征和重要位置。它包含在文學學科中,也隸屬于人文科學,既具有藝術性,更具有科學性,是一種跨學科的特殊文體。它研究的是反映客觀現實和生活情景的文學文本,因此是一種“接地氣”的人文學科。它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讀者群體,因此是一種具有敏銳、快捷、生動性的文學文體。這些特點,使之與理性的哲學、歷史學等學科區(qū)別開來,具有了更多感性的、主觀的、詩意的色彩,而弱化了作為科學研究的理性、客觀、邏輯學術特征。但文學評論作為一種以理性為主的科學研究,學理性才是它的根本。譬如文學批評,面對的是變幻莫測的文學潮流和形形色色的作家作品,必須秉持一定的文學標準和堅定立場,才能對當下文學作出清晰的判斷。譬如文學史,闡釋的是既往的文學歷史以及演變規(guī)律,只有具備了廣闊的文學視野和豐富的理論修養(yǎng),才會對文學歷史進行準確的把握。譬如文學理論,是在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的基礎上,對整個文學以及文學評論自身的本質和規(guī)律進行研究探索,沒有豐厚的文學積累和強大的理性能力,是很難在文學理論上有所建樹的。而這種理性思想和理性精神,正是一種“學術”及“學術性”。亦如文學評論家凌晨光指出的,批評的學術性在于,它特別關注批評對象自身的具體性質、特點和規(guī)律,提倡一種具有專業(yè)特點、邏輯性強而思維縝密的話語表述方式,運用自身專業(yè)的概念和標準,對批評對象作出學術評價。
“學術”及“學術性”是兩個既緊密聯系又內涵不同的概念?!皩W術”是一種學問、成果、理論和方法。而“學術性”是這種研究的內涵、屬性、精神、品格等等,屬于形而上的層面。一次文學會議或者一篇評論文章,也許它的主題和題目是學術的,但它的內容未必是學術性的,甚至是背離文學規(guī)律和學術規(guī)則的。學術性似乎是一個“軟”標準,難以清晰地分析、衡量。但它又是一個“硬”指標,以前輩學者的建樹和精神為參照,無形地聳立在那里,讓所有的文學評論呈現著自己的“原形”。其實文學評論的學術性,也有自己的準則、規(guī)律,值得深入探討。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研究和評論的隊伍規(guī)模急劇擴張,文學評論的論文和論著數量成倍增長,有關文學評論的活動也愈益頻繁。文學評論真正成為一門舉足輕重的學科,成為與文學創(chuàng)作相匹配的“半壁江山”,這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重大變化,因此有人說當前已進入一個“評論的時代”。但在文學評論長足發(fā)展的情勢下,人們又深刻感受到,文學評論存在著種種非學術化現象和問題。這些年文學評論一直在遭受詬病,譬如“缺席”現象、“失語”問題等等。學者於可訓認為,說當今文藝批評存在著許多異化現象,甚至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深層意識的異化,應該是可以成立的。何謂異化?就是外在的力量,對文學評論的侵蝕、改變,使文學評論喪失了自己的規(guī)律和特性,成了一種否定自己的異己存在?,F在,文學評論的異化現象更為復雜。
文學評論是一種無功利的、精神性的文化事業(yè)和文學實踐,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受到沖擊和影響,于是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等,也滲透到文學評論領域之中。譬如迎合市場、迎合作家、迎合讀者的文學評論充斥文壇,譬如為了名利、職位、金錢的低劣評論著作大量出版。它們違背了學術精神和學術規(guī)則,絕大部分成為平庸之作,淪為“紅包批評”。另外,還有人際關系的問題。傳統(tǒng)人倫觀念深刻地影響、支配著文學評論領域的生態(tài)和演變。幾十年來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評論圈,如朋友圈、地域圈、師生圈、利益圈等,頗有點“江湖”的味道。譬如評論家與作家成為朋友圈,寫作家作品論就一味地“上天言好事”,丟掉了評論的價值標準。譬如師生圈的評論家做課題,在內部就自然形成了主次、等級關系,學術的民主和創(chuàng)造就受到了壓抑。這些不顧原則的“人情批評”,已經嚴重危及學術事業(yè)的生命。
關于文學評論的基本特征,學者王一川概括說,文學批評是一種同時包含藝術性、學科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思考與寫作方式。其實文學評論還有一種重要的本質屬性,那就是它的學術性。而學術性這一概念,盡管人們耳熟能詳,且隨意封賜,但對它的深層特性卻發(fā)掘甚少,認識模糊。我以為,文學評論的學術性,是它的生命之本、精神之魂、品格之境。它至少應當包括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真理性。真理性也可稱為科學性,但真理性的“規(guī)格”要更高。文學評論研究和探索的,是作家作品、文學歷史、文學理論等對象中的奧秘、規(guī)律、本質,它要排除各種社會的、文化的以及人際關系的干擾,抵達事物的深處,找到最終的真理。法國理論家托多洛夫說:“在對話批評中,真理是存在的,但人們并不占有它。……文學與批評無所謂優(yōu)越,都在尋找真理?!蔽膶W評論所揭示的思想藝術內涵,越接近真理其學術性就越強,越遠離真理其學術性就越弱。二是創(chuàng)造性。文學評論既是對文學的闡釋,又是對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性,正是一種學術性的體現。那種人云亦云、理念先行、淺嘗輒止的文學評論,是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的。陳寅恪曾對清華大學的學生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這“四不講”表現了他在治學上的執(zhí)意孤行、戛戛獨造。不能要求評論家的每篇作品都能有所創(chuàng)新、占有真理,但堅守學術立場,不去應景附會,力爭有所發(fā)現,應該是治學的基本“底線”。三是個體性。文學評論探索的是文學對象中的科學真理,所運用的思維和方法也是一種理性“工具”,但文學評論呈現出來的卻是飽含著感情與生命的理性思想。同樣是一段文學歷史、一部作家作品,所得出的思想結論,也許大同小異,但表現出來的理性形態(tài)卻是迥然不同的,其中蘊含著評論家鮮明的個體精神印記。評論家的感覺、感情,視野、境界,修養(yǎng)、人格等,都“大象無形”地滲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構成了文學評論的獨特魅力。這種感情的、藝術的因素,又強化、豐富著文學評論的理性內涵,構成了一種情理交融、意境相合的理性世界。
面對市場化的現代社會,多元并存的文學格局,蓬勃而又紊亂的文學潮流,做一個真正的文學評論家何其困難,加強評論家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格建構顯得何等迫切。當一個評論家在選擇課題時和完成論文時,應該捫心一問:“它是學術的嗎?它有多少學術性含量?”眾多評論家學術意識的自覺之時,才是中國文學評論時代的真正到來之日。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學評論 學術 學術性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