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藝術突破還是商業(yè)噱頭?評電影《至愛梵高》的65000幅手繪油畫
原標題:藝術突破還是商業(yè)噱頭?
動畫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在萬眾期待中上映了。該片海選了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歷經七年,手繪了65000幅油畫,以全油畫制作了梵高風格的動畫影片。最艱難的一個場景據說花費了一位畫師140天,近980小時來完成。
然而,面對這六萬余幅油畫,即便撇開劇情,我們也依舊疑惑:梵高風油畫動畫真的是動畫電影的一次藝術突破嗎? 抑或只是嘩眾取寵的商業(yè)噱頭?
電影《至愛梵高》劇照
梵高的畫動起來就一定很美?
觀看梵高的作品,那些仿佛隨時都能游走的靈動筆觸的確讓人暢想:如果這些畫能動起來是不是更美呢? 然而,嚴肅思考卻發(fā)現(xiàn),把梵高的作品和風格以動畫的方式再現(xiàn)并不一定能為他的藝術增彩,梵高的藝術價值也未必能賦予這種油畫動畫不容置疑的藝術光環(huán)。
把梵高的作品改繪為動畫至少面臨兩個藝術風險:
第一個風險,可稱之為“靈光消失”的風險,本雅明在《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中提出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對傳統(tǒng)藝術的挑戰(zhàn)。借用他的概念來說,把獨一無二的梵高油畫轉化為可復制動畫影像,并不能呈現(xiàn)梵高真跡的藝術靈光,就好像快餐式翻閱世界名畫圖集遠比不上駐足欣賞博物館中的原作。影片中展示的《星空》《夜間咖啡館》《奧維爾教堂》 等名作無異于一種動態(tài)圖集,而這種重繪的圖集甚至連真跡的影像副本也稱不上,觀看這樣的動圖不能與欣賞梵高作品簡單等同。
第二個風險,即藝術的實用化風險,很多先鋒性的純藝術獲得成功之后都運用到了實用領域,如蒙德里安風格的時裝,卡德爾風格的吊燈等等。在這些轉化中,純藝術的形式和風格被提煉出來運用到實用美術和大眾藝術中,這可以被稱為藝術的實用化。把梵高的油畫作品簡化成筆觸、配色等特點運用到動畫影片中,這也是一種藝術的實用化操作。藝術的實用化可以提升大眾日常審美領域的藝術品位,但對原藝術品而言卻總是某種程度的斷章取義。偉大的作品最好的表達方式是其本身,最好的梵高作品也就是梵高油畫本身,本片每一幀“看上去像梵高”的油畫說到底并非梵高的藝術。
可以說,梵高的畫動起來是否美,這并不取決于梵高,而是取決于動畫。因為藝術普及品的價值不由原作所決定,而由普及的作品本身來決定。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該片創(chuàng)作者沒有充分意識到改編為動畫的風險,以為油畫動畫化就可從原作獲得藝術價值,沒有真正從動畫的角度來進行再創(chuàng)造。
油畫動畫是創(chuàng)新還是嘩眾?
該片是全球第一部全油畫動畫。運用油畫顏料和技法制作動畫并不稀奇,俄羅斯導演彼德洛夫1999年執(zhí)導的動畫短片《老人與海》就用了油畫的方式,并且還于次年收獲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不過《至愛梵高》與之不同,因為在畫布上繪制全油畫與 《老人與?!吩诓A侠L制油畫是不一樣的,遠比《老人與?!?更辛苦,也更復原油畫效果。可是,這種動畫技法是創(chuàng)新嗎?
最初的動畫基本以本片的畫法制作:即每一幀畫面上既有不動的背景,也包括運動的前景,一幅幅畫好之后,用膠片逐一拍攝,連續(xù)播放,借助人類視覺殘留現(xiàn)象形成連續(xù)的影像。這就是所謂的逐格動畫或說定格動畫。不過,這樣不斷重復畫背景不僅浪費時間精力,而且難以獲得穩(wěn)定的效果,原本不該運動的背景出現(xiàn)細微差異就會產生刺眼的畫面閃動(本片就有這種背景閃動的現(xiàn)象),影響動畫觀感。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人們不斷探索,一項新技術總算發(fā)明,使得動畫真正意義上誕生了,那就是1914年布雷與霍爾德開創(chuàng)的賽璐珞動畫技術。
賽璐珞是一種塑料片,使用這種材料制作動畫,背景就和人物、動物等運動前景分隔開了。同樣的場景中,背景畫只用一張,而可動的前景部分則分成每秒若干幀(標準24幀)繪制在賽璐珞片上。最后將畫好的賽璐珞片與背景重合逐格拍攝,動畫片就制成了。賽璐珞方法能取得更為穩(wěn)定連續(xù)的影像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適合工業(yè)化制作,這項技術使得動畫片逐步成為一種成熟的商業(yè)影片片種。CG技術興起的當下,雖然賽璐珞片已經淘汰,但動畫依舊還是用這種背景和動畫分離的思路在制作。
該片卻反叛了這種技術傳統(tǒng),回到近乎“原始”的動畫制作狀態(tài),苦力一般進行繪畫勞作。在動畫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全油畫動畫顯然不是皮克斯《跳跳燈》那樣的技術創(chuàng)新,這種做法如果沒有充分的藝術理由,那就只能算是以梵高死粉的虔誠,玩了一場孩子氣的藝術炫技游戲。
動畫中的手繪油畫是藝術作品嗎?
那么,《至愛梵高》采用全油畫動畫的藝術理由充分嗎?
影片的每一幀油畫確都技藝不凡,可惜這些油畫并非藝術畫作,其繪制過程是工業(yè)生產也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動畫的畫師們被集中起來,放在標準的隔間中,在同樣的光線環(huán)境,用相似的筆法技巧,機械地復制統(tǒng)一風格化處理的真人電影。這種人工添加梵高“濾鏡”的方式與自然光下盡情揮灑的梵高完全處于兩個極端。
不過這對于動畫原本無可厚非。動畫無法允許每一幀的個性,動畫中要的不是油畫真跡原作,而只是這幾萬幅油畫連續(xù)起來的可復制影像。既然這些油畫談不上獨一無二的藝術靈光,為什么非要手繪不可?難道是因為布上油畫比CG圖更有藝術派頭? 或者以為手繪出梵高風的油畫就真的能與大師比肩?
就動畫創(chuàng)作而言,手繪油畫造價太高,費力費時,不得不在幀數上做出犧牲,該片為每秒12幀半動畫,這嚴重影響了畫面流暢度。流暢動作至少需要全動畫24幀,高清的3D動畫達60幀,要求更多細節(jié)則還需更高幀數。以當下的人工智能、大數據、CG圖像技術,應當有很多辦法可以更高效地獲得仿真油畫效果。2016年一度風靡全球的手機應用“PRISMA”都能對圖片進行后期藝術化處理,模仿梵高、高更、雷諾阿等不同藝術家的風格。在這些新技術的基礎上,也許完全不需要真正手繪,就能展現(xiàn)出同樣的視效,并克服幀數不足,畫面閃動等問題??稍撈瑹o視了這些技術可能性,選擇了全手繪油畫,這并非成功的動畫嘗試。
油畫動畫應當表達什么?
這些油畫本身不是藝術品,作為動畫表達形式也不算上乘,它們只有與恰當的內容意義相匹配,才能實現(xiàn)向藝術的飛躍。
真人電影和紀錄片已有很多梵高題材作品:如《渴望生活》《文森特和提奧》《梵高的生與死》等。真人電影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刻畫心理,特別適宜傳記故事,可以描繪生動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情感經歷;紀錄片資料詳實準確,能全面展示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引領觀眾體驗他的藝術人生和藝術成就。但這些都不是油畫動畫的長項。
該片適合表達什么內容意義呢?以油畫動畫演繹梵高究竟長處在哪?
看著片頭動畫,油畫筆觸一點點舒展開,配合著恢弘的音樂不斷流淌,筆者原本期望影片是關于梵高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油畫動畫的表達形式應可以直面普通藝術觀眾心中的那個樸素問題:“梵高的畫好在哪里?”不是用作品的高售價來回答,也不是因為崇拜一個悲劇英雄般的孤獨天才,更不能高談闊論美學原理和藝術史。而是用藝術詮釋藝術,從藝術家視角給出最直觀的回答。
在筆者看來,把真實的油畫制成動畫也許最適合呈現(xiàn)梵高的藝術世界。生動再現(xiàn)他眼中的人、物、城市、鄉(xiāng)村、自然,展示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刻畫他的藝術感受。由此,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平凡的世界如何在藝術中變得絢麗多彩。這也許能激活我們最本真的審美感觀,讓人無法言喻卻又非常明晰地體會,梵高的畫為何而美,他為何偉大。
十分遺憾,該片沒能找到這樣的出路。鄰人的敬愛、朋友的欣賞(乃至妒忌)、美女的傾慕、一鳴驚人的雄心以及后世的無限膜拜,這一切只是渲染了一個偶像式的梵高而不是鮮活的藝術家。這樣的內容沒能為這六萬余幅油畫找到意義歸宿,梵高風的手繪油畫也沒能組成有藝術價值的新作品。影片原本可以憑借油畫的壯舉獨樹一幟,可惜創(chuàng)作者被自己偏執(zhí)的情懷和梵高耀眼的光環(huán)所蒙蔽,忘卻了藝術最樸素的感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博士、日本愛知大學現(xiàn)代中國學博士)
編輯:楊嵐
關鍵詞:動畫 油畫 藝術 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