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高古雄渾的戰(zhàn)國璽印
璽印,《釋名》解釋為:“璽,德也,封物使可轉(zhuǎn)德而不可發(fā)也。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毕惹厍?,璽、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官吏及一般人稱印。
從藝術(shù)風格和文字特點上看,戰(zhàn)國古璽上的文字具有圓轉(zhuǎn)、自然、富于變化的特點,與以秦代小篆為基礎(chǔ)的漢印文字相比,一個自然多變、形式靈活,一個方正謹嚴、格式整飭,戰(zhàn)國古璽無論是陽文,還是陰文,其風格或者秀逸典雅,或氣厚雄渾,或古樸自然,風格多樣,正像其時代的思想流派一樣,面目繁多,可以說,具有非常的時代特征。盡管它是我國篆刻藝術(shù)史的啟蒙時期、初級階段,但從風格史上尋繹,它卻是如此的具有個性,如此的強大,稚拙中充滿了純真自然、無所拘囿的格調(diào)。
本文要介紹的這件戰(zhàn)國“下匡取水”方璽(見圖),銅質(zhì),壇形鼻鈕,素面,體形扁薄,長、寬各2.8厘米,邊厚4厘米、通高1.5厘米。璽印正面陰鑄四字籀文:左上“下”、左下“水”、右上“匡”、右下“取”。這四個字比較清晰完整。
籀文又稱作“大篆”,春秋、戰(zhàn)國間通行于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
該璽原來也曾有發(fā)現(xiàn),見于著錄的有:1.羅福頤《古璽編》(第4061號)隸作“下水□取”,“□”字未釋。羅福頤認為‘下水”二字為復姓,作人名用印。2.徐文鏡《古籀編》,隸為“下水匡□”,“□”字未釋。此外,石志廉《戰(zhàn)國七璽考》(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1期)一文中,還提及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方,也未作考證。
李蘭昌先生認為,璽文中“□”應釋作“匡”,《古璽文編》“□”釋“匡”;《古璽編》0091“汪匋右司工”稱“汪”字“王”旁即作“圭”?!盎省薄肮纭薄巴酢比忠艚赏ㄓ茫梳屍錇椤翱铩?。四字應讀作“下匡取水”,此乃官印?!翱铩笔枪诺孛?,史載其地有數(shù)個:一為春秋時代鄭邑“匡”?!蹲髠鳌份d:六年春,“鄭滅許,因楚敗也。二月,公侵鄭取匡。”其地在今河南省扶溝縣境內(nèi)。二為春秋時代衛(wèi)邑“匡”?!墩撜Z·子罕》:“子畏于匡。”此匡即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后漢書·郡國志》曰:“長垣有匡城?!彼纬醺臑殚L垣縣。三為春秋承匡?!洞呵铩べ夜迥辍罚骸懊擞谀登穑齑斡诳??!奔冉窈幽项】h西三十里。古之鄭匡,本為衛(wèi)國,后一度屬鄭,故匡有“上”“下”之分,該印文“下匡”應為鄭之匡地。“取水”為古之水官,先秦時司空之下屬專管水利的官員曰“取水”《荀子·王制》載:“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澇,安水藏,以時決塞,歲雖兇敗,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薄叭∷惫僦氄?。
也有學者認為按照古璽印章類體上的文字讀法,“反字順讀”(上—下—左—右)而拓印在紙上的“正字”,按古文豎寫讀法“上下右左”,應該讀作“下水匡取”。如果此試讀正確,那“下水匡取”又是何意呢?
“下水”應該是一個古地名,古代一般所說的說“水”,即是“河”,諸如“淮水”“泗水”“薛水”“漷水”等,實是“淮河”“泗河”“薛河”“漷河”。“下水”就是某河的“下游”之地,已轉(zhuǎn)稱為某個特定的“下水”地名。具體“下水”之地,在何處?古地名已經(jīng)佚失,今無法確指。
“匡取”就是姓名,毋庸置疑,姓“匡”名“取”,該古璽印的主人就是“匡取”,由此璽印豪邁的風格上看,他應該是一位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人物,雖然史書上未曾記載過這個人。但依據(jù)“匡”氏,璽印又出現(xiàn)于棗莊市嶧城區(qū),或許是那位鑿壁偷光的漢代東??こ锌h布衣宰相“匡衡”的一位先人也未嘗可知!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高古雄渾的戰(zhàn)國璽印 高古雄渾 戰(zhàn)國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