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崔迪:真正的傳統(tǒng),或許是一種方法
“創(chuàng)作時,我需要安靜,溫度要合適。 ”在生活中,說這話的青年陶藝家崔迪也是安安靜靜的。而她近期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承變離”展覽, 53件陶瓷作品對于“器”與“氣”“色”與“空”的探索,亦自有一種溫婉的文學味道。
逐 崔迪
作品《山·云》上,一條灰色的波紋線勾勒著白云的蓬松與山巒的渾然,崔迪將江南清晨的遠山,在淺藍、淡藍、深藍的色彩變換和行云流水般的線條交錯中表達出來。這組作品既簡略又雅致,既內斂又大氣,既低沉又豪放,讓人看到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景德鎮(zhèn)瓷器千年技藝傳承的流變。
崔迪與景德鎮(zhèn)的結緣,源自一次偶然的景德鎮(zhèn)之行——唐代白瓷的滋潤、宋代影青的靚麗、元代青花的素雅、明代五彩的艷麗、清代粉彩的嬌媚,讓崔迪深深迷戀上陶瓷藝術,也讓她從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畢業(yè)時創(chuàng)作的作品《山·云》 《沁》 《輪品》得到眾陶藝界名家的肯定。
隨后,她開始嘗試綜合裝飾粉彩開光花鳥瓶的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主要以珍珠白釉為底釉,在瓷瓶頸部或邊緣刻上淺浮雕花紋,瓶身中間顯著位置以黃釉的開窗形式裝飾,并以粉彩花鳥來表現。對于這一系列作品,崔迪雖沿用傳統(tǒng)開窗布局方式,但她的小景開窗方式更為講究:她的開窗圖案多為幾何圖形,與原形的瓶身相呼應,在視覺上給人以新穎的現代感。
“據考古發(fā)掘考證,陶發(fā)源于1400年前的萬年仙人洞;瓷發(fā)源于東漢末年,距今1800多年;釉上彩起源于唐三彩,元代已發(fā)展出能用金在釉上繪彩,到明代釉上彩形式多種多樣,傳統(tǒng)陶瓷技藝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前行。 ”崔迪說,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應該了解和學習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否則我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向何方。
真正的傳統(tǒng),或許是一種方法——無論表達形式如何變化,態(tài)度與方法論始終如一。為了展現陶瓷的動態(tài)與流動,崔迪的陶瓷裝置《逐》 ,就是構建在傳統(tǒng)陶瓷藝術的技藝傳承與法度基礎上的全新的表達形式: 800多根高白瓷泥制作的仿生形態(tài),每一根都運用了陶瓷材料的工藝特性,表達了泥土與陶瓷的精神關系,將瓷性之美與泥性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談及創(chuàng)新,崔迪說:“我的作品應該關注未來,這個未來是需要探索的,否則就會滯后。硬要做傳統(tǒng)的東西,它和我們已經不是一個時代了。新的時代有新的要求,新的東西,我們要努力去做這些東西。這是我個人的藝術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用一個很寧靜的心態(tài)去學習探索。吸收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技法,吸收現代藝術觀念,站在世界文化的出發(fā)點上,這樣,我想才會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但實現這個需要一個過程,自己要不斷地去錘煉。 ”她認為,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做的就是屬于這個時代的藝術,“所以,可以在這個時代做出跟大家發(fā)生共鳴的作品才是我心中之向往,也是陶瓷藝術在這個時代自然的演變。 ”
從“承”到“變” ,崔迪的陶瓷藝術對不同文化、不同美學途徑的實驗中逐級呈現出富有當代東方氣質的雜糅經驗,尤其以當代語言的造器實驗為例,在溫潤的造型密碼中潛藏著對于古典的體悟以及對于陶瓷當代氣質的彌漫,在造型和繪畫語言中注入了她對于造型隱語、觀看經驗、觸摸程序與儀式美學的直覺化表達。至于辦展之后的創(chuàng)作計劃,她又一次選擇了“安靜” :“還沒有特別清晰的計劃,先讓子彈飛一下——空白也沒什么不好。 ”
編輯:楊嵐
關鍵詞:崔迪 傳統(tǒng) 陶瓷 青年陶藝家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