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男護士鄭寶清:每一位精神科護士都有一張“婆婆嘴”
在我國的護理團隊中,男護士的數(shù)量比例遠遠低于女護士。而在精神科疾病病房,男護士就更是少見。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的“80后”護士鄭寶清,就是這樣一位鳳毛麟角的男護士。
“常言道,疾病‘需要三分治、七分養(yǎng)’。對精神科疾病患者而言,這個道理就更為適用?!编崒毲甯嬖V記者,精神類疾病是一種慢性的、可能經(jīng)常反復的疾病,因而患者的康復工作即“養(yǎng)”的工作是從住院就開始的。作為精神科病房的護士,除了遵醫(yī)囑提醒患者服藥之外,更多時候需要不停地用言語與患者溝通,以說服患者進行功能康復訓練。
原來,很多精神類疾病患者是喪失了適應社會功能的,他們因病所困往往自卑、敏感、自我封閉,甚至想要自殺離開社會等?!拔覀円谒幬镏委煹幕A上,通過反復溝通,讓患者接受并執(zhí)行我們的康復方案。這一點兒都不容易。比如,患者最常問到的兩個問題‘我能不能被治好’、‘我吃藥要吃多久’,我們的解釋性答案要擁有近乎完美的合理性才能被患者接受。所以我們每一位精神科護士都煉成了一張‘婆婆嘴’?!编崒毲逑蛴浾咝ρ浴?/p>
婆婆嘴如果說到患者的心坎兒里,就成了一劑良藥。
鄭寶清曾經(jīng)接診過一位50多歲的阿姨。這位離異患者在短時間內(nèi)遭受了較大的家庭變異——父母故去,兒子結(jié)婚開始單獨生活,患者好像突然之間就成了孤苦伶仃的人。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覺得自己生活上無助、無望、無用,并患上了焦慮甚至出現(xiàn)了輕生想法。
但在護理過程中,鄭寶清發(fā)現(xiàn)該患者信佛,于是就用“大愛”的理念鼓勵患者,讓患者一點一點重建生活的希望。此后,患者開始積極配合治療,病情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并出院。
半年之后,這位患者再次住進了北大六院的病房。
“我這次辦理入院時,沒有見到你心里很失落,自上次出院后就很想你。你的話說到了我的心坎里,看見你我就覺得有了力量。”這是患者見到鄭寶清之后的第一句話,也讓鄭寶清深感欣慰。
“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對于醫(yī)生和護士往往都比較挑剔,如果心里有一點兒不情愿,往往也不愿意配合治療。所以作為一名精神科護士,能夠得到患者認可并被患者想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编崒毲逍χf。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精神類疾病的患者而言,出院之后的康復是一個大難題。因為患者家屬大都不具備專業(yè)的護理能力,且容易強化自己的角色,要么對患者放任不管,要么對患者絕對控制,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康復。所以我們在以功能康復為目的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也在培養(yǎng)患者感知自身疾病變化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讓患者在感知自己的病情加重或復發(fā)時,可以明確告知家屬由家屬帶著患者前去就醫(yī),或患者本人自行前來就醫(yī)?!编崒毲逑蚧颊邚娬{(diào)。
實際上,上面那位50多歲的阿姨二次住院,就是自我感知到疾病的變化后,主動來醫(yī)院進行住院治療的。據(jù)鄭寶清介紹,這次住院,患者的狀況比上次住院的狀況輕得多,目前的治療效果也相當不錯。
“其實我們的工作很平凡,主要就是要不停地跟患者交流;實際上我們的工作也很頻繁,也是因為要不停地跟患者交流。但我們這張婆婆嘴,卻是深受患者喜歡的婆婆嘴。”采訪最后,鄭寶清調(diào)侃一樣對自己的工作做了概括。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患者 護士 精神科 溝通 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