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城村:蕭太后曾是“村民”?
大雪,延慶山川披上銀裝。低溫,地上的雪依舊存留著。日久,雪的表面結(jié)出凍層,有點兒堅硬,可以承受些重量,踩在上面,幾步之后會陷進去。雪中,露出了秸稈,可以辨出,地里種的是玉米。莊稼種在垅上,選出一溜向里走,鞋不至埋進雪里。遠處,現(xiàn)出一條黃色的土墻,那就是古城了,不在人口聚居的村莊,竟在這一片田野之上,于此地所有的城堡相悖,有些不可思議。
從公路邊一步步北行,離古城墻越來越近。幾百米的距離,思緒卻跨越了幾千年。北京延慶地區(qū),幾百年的城堡,已夠久遠了,再稱古城,難道比明代的那些杰作,還要古老?
老中稱古,自有緣由。向上要追溯到秦漢。春秋時期,延慶曾是山戎活動的地區(qū),至戰(zhàn)國初期,地屬燕國。秦統(tǒng)一六國后,設(shè)置上谷郡?!稘h書·地理志》:“上谷郡,秦置,縣十五”,所轄15個縣,延慶境內(nèi)占據(jù)兩個:夷輿縣和居庸縣。王莽奪取皇位后,改上谷郡為朔調(diào)郡,夷輿縣改稱朔調(diào)亭,居庸縣名未變。注腳又記,上谷郡“莽曰朔調(diào),屬幽州。夷輿,莽曰朔調(diào)亭。”東漢光武帝平定天下,緊縮開支,上谷郡并為8個縣,夷輿縣也在撤并之中,合入居庸縣,“夷輿縣,后漢省”。
這是原始依據(jù)。北魏時的酈道元著有《水經(jīng)注》,之中也提及此地:“谷水與浮圖溝水注之。水出夷輿縣故城西南,王莽以為朔調(diào)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滄水?!睅装倌赀^去,夷輿縣已成為故城。城為何樣,沒有描述,作者記水,寫城則游離主線,只能令后人為缺失“故城”形象而惋惜。浮圖溝水流經(jīng)古城西南,應(yīng)為今日古城河。
按清乾隆《延慶州志》所指,“夷輿故城在延慶州城東北二十里”,正是現(xiàn)今的古城村。村東北半里為這段城墻。時代久遠,沒有誰來記述城的大小高矮。村民記得,上個世紀50年代,殘墻就在田地中,60年代曾平整過土地。1984年,因搞文物普查,曾記下殘存城墻:東西長237米,南北長480米。現(xiàn)今,能夠看到的,只有東西一段走向,約長一二百米。
這段城墻是古城的北城墻,為黃土夯成,上面長滿樹木、灌木和雜草,因是冬日,草木枯黃,幸好黃土墻上還存有積雪,增加了些許色彩變化。墻體南側(cè)筆直。這一面能夠看到墻體的夯層,剝落的層面還可看出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墻體上排著一個個大小一致的圓洞??h文委范專家說,可能是當年夯土時,用木棍或他物作為墻體的拉筋,增加結(jié)實程度。時久物朽,成為空洞。墻體北側(cè)有較大斜坡,猛然看去,更像土堆。
古城村不在城里,而在城西,靠近有水的一邊。上世紀80年代建成水庫,也以古城為名。之后龍慶峽的開發(fā),冰燈的出名,帶動了旅游,村民富了,成了800多戶的大村。城墻的東邊,還有人家,稱界碑石村,隸屬古城村,水庫建成時有四五十戶,現(xiàn)在還有十幾戶。
古城何時成為“故城”,是自然損毀,還是外力破壞?村子位于城內(nèi),還是城外?若是城外又何時遷出?疑問已無從考證。村民中卻有著各種傳說:遼朝蕭太后曾住過此城,因之也叫蕭太后城。附近的村落有著她的足跡,上、下花園村是她的賞花處,馬匹營村是她的養(yǎng)馬處等等。這些并無考證,不說秦漢,就是遼與北魏又相隔了幾百年,一座土城壽命能存多久。城墻尚且如此,再不用說房舍了。不論建筑是否存留至遼,蕭太后在這一帶有過活動卻是真。古老的地方,必有古老的故事。
城墻周圍曾出土大量漢代砂陶瓦片,以及商周時期青銅器、漢五銖錢等。當?shù)厝苏f,小孩子在田地里玩耍,常能撿到殘片,均為漢代舊物。盡管地面覆蓋著厚厚積雪,在墻邊的碎土堆中,還是撿到了一塊陶片,物體雖殘,圈足完整,讓縣文物專家看過,鑒定為漢代陶豆。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古城村 蕭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