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孫中山與中華文化的復興
孫中山是個很了解世界文化又很了解中國文化的偉人。他既要發(fā)展物質文明,又要發(fā)揚精神文明;既要傳承舊道德中對今天仍然有用的內涵,又要創(chuàng)造新道德。他重視教育,提倡培養(yǎng)具有知識和崇高人格的新式人才。孫中山以人為本、重視科學、發(fā)展新文明的文化觀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孫中山是中國杰出的政治家,熱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由于他在外國經歷豐富,對世界的先進文化了解較多,勇于吸納、融會,他致力將中國文化構建為多元一體的先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孫中山的文化思想是非常豐富、廣泛和深刻的,而他關于文化強、民族強、國家強的看法,對于我們認識發(fā)展文化的重要性則具有巨大的啟迪。
孫中山認為,只有經濟發(fā)達,才能解決國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只有民富,文化才能發(fā)達,只有科學文化發(fā)達,才有國家富強。孫中山又強調,“開發(fā)富源不僅僅是為了富有,而更重要的是為了我國人民的滿足和幸?!?。所以,孫中山一再指出,發(fā)展文明,非僅關于財富一方面(即物質文明),還要擔負謀人民之幸福與安全,要努力發(fā)展教育,提高國民的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孫中山也稱為“心性文明”,心性即思想,所以精神文明是由人們的思想凝聚形成的性格特征、做事做人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孫中山還說,物質文明會使人類的生活“安逸繁華”,但它不能促進人類的心性文明,只有使用文字,進行啟蒙教育,才可以“助人類心性文明之發(fā)達”。
孫中山以發(fā)展物質文明作為國家建設、社會發(fā)展的首要任務。他認為,正因為中國的經濟不發(fā)達,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壓迫、奴役,所以國家要獨立,首先要發(fā)展科學和經濟。但只有物質文明,政治不進步,文化不先進,我們也不能“齊家、治國”。因此他提倡新道德,“現(xiàn)在文明進化的人類,覺悟起來,發(fā)生一種新道德。這種新道德就是有聰明能力的人,應該要替眾人來服務。這種替眾人來服務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孫中山的新道德觀真正反映了孫中山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觀照。孫中山認為,新道德則新精神。他說:“救國救民,必要革命。革命須有精神?!彼?孫中山強調,要創(chuàng)建新中國,改造新世界,“必有高尚思想,與強毅能力以為之先”。孫中山提倡的新道德就是要人們立志,為改良國家、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而努力奮斗。孫中山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是在爭地位。
文化是一種影響時代的力量。孫中山將舊道德由對個人私利的追求,改造為對人類、對民族和國家的奉獻和熱愛。他強調,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在于他有思想,在于有無所畏懼地追求真理的獨立意志,以及有責任為人類為國家作貢獻。所以,他的新道德是對中國舊道德的深刻革命,它改變了“一個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為了誰”這個根本性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為個人在社會中的努力方向、奮斗目標和成功、成仁指明了方向。
孫中山強調,只有文化才能使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他的文化觀,不僅是中外文化互信、交流的橋梁,也是對中華民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引。他指出,中華民族要有憂患意識,也要有強國富民的奮斗精神。孫中山用他的行動和言談促進和推動中國各民族的融合、相互依存、統(tǒng)一和發(fā)展,構建共同的理想信念,昂揚奮發(fā),和諧共生,用文化來延伸各族人民的中國情懷,實現(xiàn)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舊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既是一種資源,又是一種負擔,如果不能建構一種新的文化,重塑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我們將掉入陷阱不能自拔,建設事業(yè)則欲速而不達。所以,只有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大力發(fā)展科學、文化、教育,造就新型的、開放的、具有全球意識、關懷全人類命運的、充滿智慧和崇高品格的人才,我們中華民族才有美好未來。文化是導引我們做人、做事的準則和生活的規(guī)范,只有文化強,民族才會強,也只有科學發(fā)達,才會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孫中山 文化 道德 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