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讓民族文化藝術走向青年
(原標題:談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走進清華園)
由上海京劇院參與出品的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行了首映。中國劇協(xié)主席尚長榮在莘莘學子的掌聲中說:“讓民族文化藝術走向青年,是我們京劇人乃至文藝人的責任和使命?!?/p>
然而,正如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所言,如今對京劇感興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不多,這是京劇推廣最大的命門所在。
比如在當下的大學校園里,大學生不知“霸王別姬”里的霸王是何許人、不知“追韓信”里的韓信是何許人應該不多;但分不清楚京劇里生旦凈末丑這些臉譜、欣賞不了西皮流水、西皮二黃,也聽不出唱詞念白的精妙,看不明白舞臺道具或唱念作打的寫意化與虛擬性的,可謂比比皆是。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京劇,和當今青年一代“漸行漸遠”,已是不爭的事實。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以及讓京劇走向青年的實踐至今至少也有20多年了,2008年2月,教育部還為讓京劇走進校園專門發(fā)了一個文件,提出了落實要求。20多年來,京劇以及昆曲等其他劇種也先后走進了很多大學或中小學里,和青少年一代來了個“親密接觸”,成績自然可觀。但毋庸諱言的是,和京劇“親密接觸”了一番后,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不少青少年并未從此加入京劇愛好者或京劇觀眾的行列。近幾年來,京劇遠未能充分展示出其應有的光彩。觀眾依然是白發(fā)人多于黑發(fā)人。這其中除了“網(wǎng)絡時代”,“多媒體時代”的藝術欣賞和娛樂活動種類與空間空前豐富多樣等原因外,京劇自身的某些藝術表現(xiàn)形式如唱腔、程式等變化甚少,與當下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年輕人生活節(jié)奏不甚合拍,因而吸引力日趨減弱,恐怕不無關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志在調研藝術教育工作時曾指出,藝術教育是引領社會風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基礎工程。要切實推進藝術教育改革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弘揚中國精神、中華美德、中華優(yōu)秀文化。
筆者以為,當下與未來,讓京劇要走向青少年,面向市場,應該站位高遠一些,即應該將讓京劇等傳統(tǒng)藝術走向青少年作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弘揚中國精神、中華美德、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來人士、來推進、來提升。
從這個站位或高度來看待京劇走向青少年青年,筆者以為,當下與未來一段時間里,很需要讓京劇在保持與弘揚傳統(tǒng)精華的同時,與時俱進地推陳出新。讓走過兩百多年歷程的京劇藝術,從演員和觀眾這兩個層面上來“培養(yǎng)接班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京劇的創(chuàng)新和復興,需要對過去傳統(tǒng)的表演程式或手段來一些必要否定甚至顛覆。這就需要做好這樣一些工作:在進一步整理“搶救”傳統(tǒng)劇目的同時,努力呼應時代氣息,讓傳統(tǒng)藝術魅力和藝術元素與當下社會生活節(jié)奏和人們的精彩生活實現(xiàn)完美“嫁接”,與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完美“嫁接”。比如,創(chuàng)作出一批數(shù)量可觀、質量上乘的現(xiàn)當代題材劇本,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視作為京劇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永不枯竭的源泉,從而使京劇這門古老藝術時演時新,魅力永存;比如:不斷琢磨和實現(xiàn)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讓京劇走進青少年觀眾,讓青少年們在觀看京劇時,和臺上的演出形成互動交流,讓青少年們人人愛聽京劇,也能唱一些容易上口的京劇唱段。這或許是目前京劇改革的重點所在、方向所在吧。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京劇 藝術 霸王別姬 尚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