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心酸”與“感動”不會總是托底的滋味
到超市偷東西,為什么只偷一只雞腿?5月31日晚,南京玄武警方抓獲一個奇怪的小偷,牽出了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辦案民警甚至發(fā)朋友圈稱,這是自己抓過的最讓人心酸的小偷,并倡議大家給孩子捐款捐物。不到三個小時,1.6萬人次捐款金額已超30萬元。(6月2日《北京青年報》)
這又是一個既心酸又令人感動的故事?!白钚乃岬膬和?jié)禮物”,無奈做小偷的母親,迅即贏得廣泛的同情,雞腿變成愛心捐款,最終收獲“最幸運的兒童節(jié)禮物”。愛心創(chuàng)造奇跡,讓一個母親、一個孩子、一個家庭走出了困境,不在人性善惡的邊緣徘徊。這只是個案,還有更多與這個孩子、這個母親相類似的情形,又該如何擺脫困境呢?
毫無疑問,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托底”故事。因為種種原因,總有一部分群體會陷入困境,在家庭無力負擔之時,需要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愛和幫助。諸多的事件證明,社會不缺乏愛心,但是,又不得說這些愛心更多的時候還是基于最原始的同情,與來自公共救助的缺位一樣,都存在制度內驅的不足,被救助帶有或然性,這也無形導致求助對媒體與網絡的依賴,對微博微信求助的單一迷戀。
公民不幸陷入困境,真正需要的是制度性托底,即能夠尋求到理所應當幫助的途徑與機構,由機制來解決問題,給予救助、救濟。成熟的托底制度,既包括較高水平的公共保障機制,即合理的醫(yī)保、社保,較全面的政府救助機制,如特困救助、大病救助等等,還包括成熟的公益體系,即公益慈善救助,由政府與社會組織用責任編織起嚴密的網,基于類權益保障的托底,而不是簡單基于心酸、同情的“施舍”。
當然,健全制度性托底體系并非一日之功,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培育進程密不可分。應該說,這些年的進步還是有目共睹,比如,“刻章救妻”事件之后,公共保障與公共救濟制度越來健全,醫(yī)保報銷范圍逐步擴大、報銷比例不斷提高,大病救助得以實施。無獨有偶,在“最心酸兒童節(jié)禮物”故事發(fā)生的當天,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將困境兒童納入政府的供養(yǎng)、醫(yī)療、教育的保障范疇內。如,個案劉金霞的孩子,將可享有基本醫(yī)保繳費補貼,醫(yī)療費報銷比例可以提高,并給予應有的大病救助等等。社會公益也得到更大發(fā)展,《慈善法》完成立法,即將實施,公益慈善組織發(fā)展環(huán)境將會更加寬松??傊靶乃帷迸c“感動”不會總是托底的滋味,公共保障、公共救濟與公益求助,形成完整的體系,必然會為共有的生命尊嚴筑起更牢的大堤。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偷雞腿 媽媽